
工 字 系 列“思政工作套餐”深受好评,职工“微休养”新模式一举多赢,劳动纠纷化解一站式中心便民有方……一桩桩暖心实事,书写着淮北工会在新时代的担当与作为,勾勒出一幅鲜活生动的工会履职画卷。
过去一年,淮北市总工会树牢“两心”理念,锚定“两力”目标,以打造“五个工会”为抓手,秉持“20 字”工作方法,全面 落 实“42101”重 点 工 作 任务,以“忠诚”“有为”“暖心”为笔,以实干为墨,奋力书写服务职工、助力发展的时代篇章。
强 化 思 想 引 领凝聚奋进力量
新年伊始,淮北市总工会组织市劳动模范、环卫工人阚淑侠来到工会驿站内,给外卖配送员、快递小哥们分享自己立足岗位拼搏奉献的成长故事。面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她动情讲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对于岗位成才的意义,鼓励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自我,实现价值。这场“一线劳动者”讲给“一线劳动者”的思政课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2024 年,淮北市总工会始终将政治引领摆在首位,以“工字系列”思政工作套餐为抓手,通过整合劳模工匠“六进”宣讲、职工故事会、抖音短视频征集等活动,融入“工宣讲、工倾听、工悦读、工成长、工风采”五大子项目,形成“思政工作套餐”,切实让广大职工听得懂、受教育、有收获。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职工家”。
“我们组建了由劳模、工匠和工会干部组成的百名宣讲团队伍,推行‘菜单式供给+点单式送学’模式,深入基层开展劳模‘六进’活动 620 余场。”市总工会宣教部负责人介绍说。据统计,淮北市组织各类主题宣讲覆盖职工超 12万人次,“沉浸式”思政课让职工在互动中感悟初心,在交流中坚定信念。
精 准 维 权 服 务托举职工幸福
“参加微休养没?”“哪条线路更好玩?”2024年,参加工会组织的职工“微休养”成为当地许多职工解压“充电”的新方式。鉴于部分职工无法参加常规疗休养,淮北市总工会创新推行短途“微休养”,联合市文旅体局规划“一日游”线路,推介本地文旅产业;会同徐州市总工会整合疗休养资源,联办“两地游”活动,一次“短暂休假”不仅能有效地缓解职工压力,调整身心状态,更实现了办好民生实事、促进职工消费、振兴文旅产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举四赢。
为提升职工生活品质,淮北市总工会认真践行为职工办好“十件实事”,持续扩大互助保障覆盖面,举办婚恋交友活动37场,组织8000 人参加疗休养;实施工会会员大病医疗普惠慰问,会员数据库和医保数据库自动比对确定慰问对象,2700 余人受惠;搭建“工惠购”平台,将会员福利和助销本地农副产品相结合,累计销售金额 2566 万元;联合市卫健委创新开展“淮工健康·从‘心’开始”职工心理健康系列服务,心理健康讲座场场爆满,心理疏导线下咨询供不应求。
服务有温度,维权有力度。2024年,淮北市总工会大力实施劳动法律监督专项行动,全面建立工会“一府两院”联席会议制度,发出“一函两书”1800 余件,调解劳动争议案件 46 起。集体劳动合同涉及职工 14 万人,覆盖货车司机等四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广大职工实际困难。“春送岗位”帮助5105人稳定就业,“夏送清凉”惠及职工 13 万人,“金秋助学 ”救助困难职工子女 199名,“冬送温暖”帮扶慰问7000余户次。淮北市总工会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三年行动,暖“新”关“淮”活动深受好评。工会驿站建设纳入市民生实事项目,管理运维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新建改造工会驿站713家,其中24小时智能化驿站 107 家,全国最美驿站 8 家,全省第 2 家异地驿站落户福建泉州。
助 力 技 能 跃 升赋能发展大局
劳动竞赛热潮涌动,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过去一年,淮北市总工会广泛开展劳动竞赛,积极组织职工建新功创新业。
去年 4 月,淮北市总工会成功承办全省首届工会财务经审技能竞赛,各市总工会及42 支代表队齐聚相城,上海、江苏、浙江省总工会来淮观摩,在全省工会系统形成了学习工会财务经审知识的浓厚氛围。这是淮北市总工会以赛促学的一个缩影。2024年,淮北市总工会组织 8 类市级示范性竞赛,承办 8 项省级竞赛,带动基层竞赛 500 余场,641 名选手因赛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市总工会获评淮北市经济发展暨为企优环境先进集体;广泛组织“安康杯”竞赛,吸引了 20 余万职工参与;举办公安系统技能大比武、消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竞”提“技”保安全;开展“十万职工查隐患”活动,有效构筑安全生产群众防线。
此外,淮北市总工会持续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动产改工作纳入市委深改委重点督察事项、市政府工作要点;依托企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建设工匠学院7所,培训技工3370人次。淮矿工匠学院入选全国工匠学院示范点,王忠才成为大国工匠培育对象,扣红卫当选长三角大工匠,在全省产改年度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一。
征程万里风正劲 重任千钧再奋蹄。2025 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淮北市总工会将继续聚焦中心大局,认真履责担当,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淮工宣 本报记者 何雪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