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3-0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老爸的“雷锋精神”

    摘要:老爸今年已经是73岁的老人了,可他耳不聋眼不花,腿脚也很利索,问他健康活力的秘诀,他说,别的没有,就是坚持天天做点小事。我家楼下是一个公交车站点,早晚的上下班高峰期,拥挤混乱是自然的事。老爸每天都会早

  • 挑春

    摘要:年过了,春天来了,风抚摸着人们的脸庞。这风一点儿也不硬,一点儿也不野,软软的,柔柔的,痒酥酥的,显得纯真而优雅,是正宗杨柳风的样子啊。阳光暖得很,亮得很。太阳如刚擦过的银器,内外全新的模样,精神抖擞的

  • 为矿嫂送花

    摘要:性格内向的我,平日里与人搭话都很少,更别提送人鲜花了。但今天却不一样,我主动申请,随着队伍出发,欲将发自内心的祝福送给她们。她们是煤矿里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天在为入井的矿工们做好后勤保障的同时,还将安全

  • 津浦大塘的春天

    摘要:不久前的一个上午,我因事路过津浦大塘,一声清脆的鸟鸣如同一束光瞬间点亮了我麻木的感官。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就这样闯进了一场梦幻的春日盛宴。抬眸望去,两只小巧玲珑的画眉鸟在枝头欢快地蹦跳嬉闹,它们叽叽

放大 缩小 默认

挑春

   期次:第8530期   作者:□袁曙霞

年过了,春天来了,风抚摸着人们的脸庞。这风一点儿也不硬,一点儿也不野,软软的,柔柔的,痒酥酥的,显得纯真而优雅,是正宗杨柳风的样子啊。阳光暖得很,亮得很。太阳如刚擦过的银器,内外全新的模样,精神抖擞的神态。阳光下的村庄和田野,一律暖暖和和地躺在和风暖阳里,意态闲逸,似乎还在回味着过年的味道。

不知谁在村头吆喝了一声:“挑荠菜去啰!”

年前大多数人家都搬进了新房子。如今即便住在楼房里,大家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聚在一起晒太阳。此时都聚在二嫂家门口。

这一叫立即就有了响应,“好啊,挑荠菜包饺子啰!”几个姑娘嫂子迅速回家,挎着竹篮,篮里放着铲子,结伴走上了田野,在悠悠春风里,在融融暖阳下,打打闹闹,说说笑笑。

村头的腊梅正准备谢幕,花正蔫,香还在;红梅正登场,抿着嘴笑,水渠边的几棵大概一冬都受到了滋养,已经咧开嘴巴,笑得花枝乱颤。她们走在腊梅下嗅嗅,欣赏花朵;走到红梅下贴着鼻子闻闻,议论几句。谁说了一句什么,大家就一起大笑了起来。一群鸟一起飞起来,叽叽喳喳。飞上路边的枯树杈蹲着,有的把树枝当跷跷板一颠一颠的,有的在树杈上一动不动,做定了这一页行草书上的标点。

此时的田野上,麦苗青青,油菜绿绿,田埂上的野草还是枯黄的。割田成方,便于机耕。有些田埂是新的,新的田埂上当然也是新草,新草根浅,叶枯着,心里却已经储满绿意。是等时令,还是等雨水?一群灰喜鹊散落此上,不声不响点头的,叽叽喳喳跳脚的,觅虫备午饭吧。

皖中大地去年冬天少雨雪,盼着春天能补上。大地管不了天上的事,但能管好自己的事,季节到来了,该绿就绿,该醒就醒。田野绿起来了,熟睡的虫儿也醒来,伸了个懒腰,揉了揉眼睛,这当儿正好被鸟儿瞧见了。季节摆在那里,能不应着春天的步伐吗?

在油菜地里,在麦田墒垄,在紫云英田边,在布满枯草的田埂上,东一棵西一棵荠菜在摇头晃脑地招引着人们。甚至在人家的菜地里,也有荠菜夹杂在香菜间躲着迷藏,藏在菠菜、葱蒜间探头探脑。这种野菜对土地的肥瘠没有多高要求,只是长在菜地里的稍稍丰腴些。沉寂的田野由于它们的到来,顿时也灵动起来,丰富起来,艳丽起来。年后村里人还没有谁来过田野呢。如今种地,主要靠机器。

我们家乡但凡用铲子在地里铲菜,不用“铲”“挖”这两个字,只用“挑”,比如挑荠菜、挑猪菜等。或许是因为这个动作里还有“挑选”的意思。辛弃疾乡居时写过一首《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其中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挑荠菜,就是挑那浓浓的春意啊。而且荠菜这款野菜性子急,老得快,我们家乡还说“三月三,荠菜开花上龙山”,它长着长着就开花了,所以得抓紧时间,在一地的春色里,把它挑回来。挑一篮荠菜,也挑回一竹篮春色。当天的餐桌上,定是饺子,里面包着清香的春色馅儿。

这群挑荠菜的姑娘里还有一位老太,她当年也是小姑娘。你瞧!她的竹篮里一点儿也不比姑娘们挑得少,挑得春光喜开颜。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