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的淮北平原,一望无际的麦田翻涌着翠绿的波浪。日前,在阜阳界首市大董村,一年一度的春耕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与传统的农耕场景不同,这里的田间地头少了弯腰劳作的农户,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腾空而起的农业无人机,它们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精准地喷洒农药,成为这片土地上最亮眼的“新农人”。
早晨 7 时许,无人机“飞手”庞红玉早早地来到田边,熟练地调试着一台农业无人机,今天他要为村里种粮大户的麦田喷洒农药。安装启动、检查机身、设定范围、规划路线、加注药水,一切准备就绪后,庞红玉按下操控杆,伴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无人机缓缓升空,按照预设的航线在麦田上空灵巧地飞行,细密的农药均匀地洒入农田,不到 20 分钟,几十亩麦田已完成了农药喷洒。看着无人机喷洒的高效率,一旁围观的村民纷纷感慨道:“以前都是自己背着药桶打农药,不仅药打不均匀,一天还只能打一小片,而且还有农药中毒的风险,现在好了,无人机一会儿就打完了,效率又高又安全!”
“我这个植保无人机罐体中可储备 100 斤农药,单次喷洒面积达 25 亩,相比传统人工作业方式,植保无人机喷洒得更加均匀,有效避免了漏喷和重喷,效率更高,防治效果也更好。”庞红玉向记者介绍道。今年是他用无人机助力春耕的第二年,作为村里首批无人机“飞手”,2023年他得知村供销社有招募无人机“飞手”的计划,便第一个报名。“当时想着开无人机特别酷,不仅助力农业还能自己增收,就很想试一下。”从最初的“门外汉”到如今的专业“飞手”,他的经历是大董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春天的小麦到秋天的玉米,我每年都要给村里和周边的农户飞防喷药几万亩,每年增收3万多元呢。”庞红玉自豪地说。
村供销社负责人董金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供销社借助农业大托管项目,大规模利用无人机进行飞防,以100亩小麦为例,往年打农药需要4到6人,算上农药消耗,总成本约850元,而如今使用无人机仅需一人,用药成本仅70元左右,总成本约300元,比以前省了一大半呢。”
无人机不仅能打药,还能施肥、除雪等等,为农业提质增效的同时也改变了大董村的农业模式。省总工会选派干部、大董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方潇介绍道:“培育无人机飞手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目前大董村已实现农用无人机覆盖率 90%以上,可以完成施肥、打药、巡田等多种植保工作。农业大托管使农业无人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多种新型农机的使用率大幅增长,农户耕作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作业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更加安全,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
春风阵阵,无人机的嗡鸣声与麦浪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科技兴农的动人乐章。
(本报记者 何雪菲 见习记者 汪燕 李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