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4-17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5年8700万!真金白银助力产业工人圆梦

    摘要:日前,全国总工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工商联联合印发了《关于广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推进产业工人学历与能力提升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又一重

  • 杭州萧山职工有了专属“班味和解计划”

    摘要:中午时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食堂传出阵阵歌声,忙碌了一上午的职工们陆续走出食堂,准备在沿河小公园享受短暂的休息时光。不过与往常不同的是,近日这里多了一些别样的热闹——一

  • 江苏昆山工会创新打造“工会·师说”思政教育品牌

    摘要:4月13日至14日,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总工会主办的“工会·师说”职工思政教育大师课摇铃开讲,莫砺锋、王立志等专家来到大师讲堂,以专业视角为昆山职工带来三场有深度、有温度的沉浸式思政课。“工会·师说”通

  • 巡回法庭进工地,选拔工友任“调解员”

    摘要:新增“巡回法庭进工地”活动,选拔工友担任“调解员”……近日,上海南汇新城法庭与中建二局上海分公司临港大厦项目部深化法律服务合作交流活动举行,系统总结“建筑工友法律援助工作室”前期运行成效,并围绕法治共

  • 为女职工打造可信赖的“心灵家园”

    摘要:“黄菡教授的讲座能让大家打开心扉,卸下一些思想包袱,这样我们面对自我要求也更加自洽。”在日前举行的“悦健康·五一巾帼守护行动”鼓楼区女职工康乃馨心理健康暖心服务活动中,一场主题为《积极生活中的心理建设

  • 照护行业如何托起中年职场人“第二春”

    摘要:近日,16名行车女工转岗成为养老护理员的新闻受到关注。“银发市场”方兴未艾,照护行业中不少基础性岗位对吃苦耐劳的中年群体释放出潜在吸纳空间。用工缺口大,如何让从业者留下来、走得远?从行车女工到护理员转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造业女工转岗养老护理员引热议

照护行业如何托起中年职场人“第二春”

   期次:第8559期   

近日,16 名行车女工转岗成为养老护理员的新闻受到关注。“银发市场”方兴未艾,照护行业中不少基础性岗位对吃苦耐劳的中年群体释放出潜在吸纳空间。用工缺口大,如何让从业者留下来、走得远?

从行车女工到护理员转岗后“站稳脚”

六年前,何洪菊还是钢铁企业生产一线的行车女工,每天在高空操作吊车、搬运重达数百公斤的物料。而今,她是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三福院”)的一名养老护理员,轮班、查房、协助翻身、喂食、清洁……她和 15 名同样从钢铁企业转型而来的养老护理员早已适应了这份工作的新节奏。

“刚来时什么都不会,只能跟着学。”何洪菊回忆,最初连如何安全地帮老人翻身都不懂,后来靠每月院内培训和“老带新”的实操练习,一点点“练出手感”。她现在已能熟练完成多数基础护理工作。

“最难的还是心理关。”护理员唐开燕说。她至今难忘一位熟识的老人突发离世的场景,“前一天还在聊天,第二天就没了。”她坦言,最初转行时曾有犹豫迟疑,一度将养老护理员作为“过渡期”的备选。但看着一位位妥帖照料的老人没有经受太多病痛折磨安详离去,她找到了从事这份职业的价值。

如今,这批护理员中已有 9 人取得了中级资格证书,还有人正在攻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她们都觉得:“养老这项工作值得长期做下去。”

人才缺口与发展瓶颈既有机会也有难题

养老照护是否适合成为更多中年职场人的职业转型方向?

从供需角度看,照护行业无疑具备承接潜力。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最新报告揭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量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约为4400万。但护理员不足百万,缺口巨大。照护岗位的“可进入性”正在上升。

“我们愿意接纳中年转岗者,觉得他们更适合。”接受记者采访的养老机构负责人表示,“他们工作态度踏实,也更能与老人建立信任。”过去几年,院内新增护理人员中不少来自制造业、物业、超市等传统行业转岗者,其中以女性为主。

同时,各地也在政策层面推动护理员队伍建设。比如本市通过长护险制度、养老护理员职业等级认定和专项培训补贴等方式,降低入行成本、提高职业吸引力。开放大学也开设相关专业,为从业者提供专业精进条件。

但挑战同样存在。心理适应门槛首当其冲。“很多人能扛得住体力活,却扛不住送别的心理压力。”有社工表示,情绪调节与哀伤辅导往往被忽视,而这是照护岗位能否留住人的关键因素。对于不少女性护理员而言,情感投入越深,越需要外部机制的情绪支持来实现职业稳定。

其次是职业发展的“天花板”问题。在目前的大多数机构中,护理员仍以体力型岗位为主,晋升路径较为模糊。行业专家指出,要真正把照护岗位变成职业赛道,需系统建立照护分级、能力评估、带教管理等岗位体系,配套明确的晋升阶梯。

此外,从事养老护理意味着长时间贴身服务、值夜班、生活节奏被打乱,不少转岗者在初期会经历极强的不适感。若缺乏长期激励机制,仅靠“善心”留人远远不够。

记者手记

让照护劳动成就职业价值

照护是一份极具现实意义的职业,它面对的是真实的身体、真实的需求,以及不可回避的老去过程。而在这条职业路径上,女性又构成了照护一线的重要力量。她们在日常的重复劳动中坚守细节,也承担了更多情绪沟通和心理支持的工作。许多人默默做好每一步,却也渴望被清晰的制度设计与职业成长机制真正“看见”。

随着“银发社会”加速到来,照护行业正在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期待这一行业在培训机制、晋升通道和职业成长空间上不断完善,让更多从业者在这条路上行稳致远。

(劳动报记者 王海雯)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