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月 16 日上午,记者走进合肥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在中式面点师技能提升培训班上,一群穿着紫色围裙的学员正全神贯注地看着老师示范香菇青菜包的制作手法。“我以前参加培训拿到了育婴师证,这次又来参加中式面点培训,想学会做给家人吃。”学员袁女士说。
作为我省首家服务“马路临工”的公益性组织,自 2014 年成立以来,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已登记在册临工 6800 余人,涵盖 20 余个工种,日均接待求职者超500人次。从“站马路”到“进市场”,从“找到活”到“找好活”,从“忧温饱”到“享温暖”,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正成为临工温暖的“第二家园”。
牵牢就业“牛鼻子”
清晨五点的凌大塘,十一年前还是另一番景象:数百名临工挤在马路两侧,在车流中穿梭揽活。钢筋工祝尊化对此记忆犹新:“那时候日晒雨淋不说,安全都没保障。”
转机出现在2014年7月。随着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的成立,“站马路”揽活终成历史。早在2009年,祝尊化就到凌大塘劳务市场找工作,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成立后,他找工作有了更多途径,更加得心应手。“感谢凌大塘提供机会,在这里,我不仅可以找到更多工作,还认识了很多人,互相交流学习。”祝尊化对此很满意。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受限于年龄、学历、技术等,临工找工作往往很困难。如何更好地把招工企业和岗位引进来、把有找工需求的临工推介出去?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实施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目前,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每年都会举办数场招聘会,根据临工的需求把用人单位“引进来”,让用人单位与临工面对面洽谈,帮助灵活就业人员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是临工最核心的需求,我们必须牵住这个‘牛鼻子’,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党支部书记宋凡告诉记者。
除了“引进来”单位招聘,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也一直在做“走出去”的尝试,积极主动获取用工信息,狠抓“量质并举”。了解到企业用工需求后,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会根据掌握的临工信息,及时匹配适合的人选,推荐给企业,帮助临工实现就业。此外,将每月22日设为“精准推荐日”,分类优先推荐架子工、钢筋工、泥瓦工等岗位。“过去我们只能等活,现在有合适的工作时,这边的工作人员也会向雇主推荐我们,让我们多了不少干活的机会。”临工梁师傅说道。
“线上+线下”双驱动,临工找活不再难。在招聘信息发布方面,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通过临工益站网、广播、室外橱窗、电话、微信群、朋友圈等方式,多渠道让招聘信息及时直达求职者。特别是,对不同工种的微信群进行精准化管理,目前,6800余名在册临工六成以上已经加入微信群。“动动手指就能找活,工钱、细节网上谈妥,方便又安全。”瓦工郑师傅边说边展示微信群里的招工信息。
练就技能“金刚钻”
来自山东枣庄的李萍已到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十多年,“我参加的家政、育婴、面点培训都拿到证了,有了这些‘金刚钻’,找工作的选择更多了。”她笑着说,“虽然干活很累,但心里舒服踏实。工作人员帮了我很多,这里很温暖,是我的第二个家。”
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吴国军介绍,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充分发挥好“夜校”、“工匠学院新业态分院”作用,创新开展含抖音(电商)、家政服务等工种免费技能提升培训,年均受益近3000人次。
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在技能培训上持续发力,2025 年将开设育婴员、养老护理、家政(收纳)、无人机驾驶员等 10 大培训班。吴国军告诉记者:“这种‘量身定制’的培训非常实用,既可以让生活更幸福美好,也可以让职业发展更进一步,报名火爆。”据介绍,学员参加培训后可获得合肥市职工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并推荐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试,免费推荐到专业岗位就业。
职业技能是就业的底气。有了底气,更容易抓住就业机会。
一方面,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积极引导临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以赛代训”“以证代训”“以工代训”“以会代训”的“四代”方式,将新业态群体“碎片”时间引导到拓宽技能及树立现代职业思维、守安全生产、做城市新市民等多项内容的培训上来,弘扬工匠精神,就业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其中,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积极推进“以赛代训”,大力开展“临工工匠”技能竞赛,竞赛涵盖砌筑工、钢筋工、家政等项目,为广大临工提供更多机会。“比赛不仅能充分展示临工风采与技能手艺,还能提升技能水平,弘扬工匠精神。”吴国军介绍。据统计,截至目前,该技能竞赛已举办6届,累计报名参加初赛达1270人次,荣获“五一劳动奖章”荣誉3人,荣获“合肥市金牌职工”荣誉 12 人。2025 年,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计划开展砌筑工、快递员、家庭收纳项目竞赛。
2014年来到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的砌筑工程修飞是其中典型代表。他多次参加培训提升技能,尤其是砌筑工培训。“老师讲得非常详细,会教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对技能提高很有帮助,现在我的砌筑精确度明显提高了。”凭借娴熟技艺,程修飞还荣获“临工工匠”技能竞赛一等奖和“合肥市金牌职工”、“安徽省优秀农民工”称号。
“这里特别温馨,跟工作人员相处得像家人一样。他们对我们非常照顾,有什么学习和工作机会都会及时通知我们。”在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程修飞从普通临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他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灯泡坏了、下水道堵了、墙面掉漆……他都主动免费修理,无条件为这个“家”付出。能吃苦、技术硬、口碑好,程修飞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并于去年6月光荣加入了党组织。
筑暖“新”家“安心巢”
为持续发挥好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影响力,践行“幸福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024 年 8 月,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工会委员会更名升级为“家在南二环”新就业形态联合工会,将服务对象从单一的临工扩展为方圆 5 公里范围内的新就业形态群体及临工,创新推出更多贴心服务。
“想‘家’想孩子,免后顾我出力。”这则悬挂在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新业态群体孩子课后自习辅导区的标语十分引人注目。为了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现实需求,让他们感知“家”的舒心与放心,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推出中小学孩子自习室开放服务,组织志愿者为其子女提供课后免费看护或学习辅导。
走进新业态群体孩子课后自习辅导区,有5个孩子正在这里专心致志地写作业。
“目前这个班有 5 个孩子,这些孩子的父母工作时间不固定,我们希望通过开设这个课后自习辅导,让孩子们‘有去处’‘有人管’‘有成长’,真正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宋凡说道。
李秋丽是负责新业态群体孩子课后自习辅导的志愿者。每个工作日下午,她都会在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门口等待孩子们的到来,然后陪伴他们一起学习。“我觉得我在这里就像他们的大家长,看到他们在这边有所收获,我自己的心情也很好,很有成就感。”李秋丽说道。
今年 11 岁的小裕(化名)来自单亲家庭,爸爸是一名外卖员。今年年初,小裕的奶奶得知凌大塘这边开设了课后自习辅导,就给小裕报名了。“我很喜欢这里,在这边我能跟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学习,遇到不懂的题目能一起探讨或者问辅导老师,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小裕开心地告诉记者。
“我儿子平时忙着送外卖,没有时间好好照顾孩子,我年纪又大了,辅导不了孩子写作业,现在有这样的课后自习辅导,真是解决了我们家的一大难题。”提起课后自习辅导班,小裕的奶奶连连称赞,“孩子很喜欢来这边,来这里现在对他来说就像回家一样。”
除了提供免费课后自习辅导,为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安心工作,丰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子女的暑期生活,2018 年以来,以新业态子女为服务对象,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连续 6 年开展“孩子,带你来合肥‘新家’看看”主题活动,通过暑期科普小制作、安全急救常识体验、传统文化礼仪熏陶等内容的研学,让新业态子女齐聚合肥与父母团聚,感受“新家”温暖。活动开展以来,受益家庭达 220 余户,参与人数3000人次。
从就业帮扶到技能提升,从生活关怀到心灵归属,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家”的意义。“接下来,我们会牢牢抓住就业这项‘牛鼻子’工程,同时持续提供更多小、实、暖的服务,真正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打造一个‘24小时的家’。”宋凡的话语中充满坚定。
(本报记者 刘艳玲 见习记者 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