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脚下,新安江畔,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在暮春时节热烈展开。4月21日,沪苏浙皖四地总工会与安徽省文旅厅联袂打造的“文脉薪传 匠心共融”——长三角三省一市职工非遗技艺交流活动现场,54个非遗项目如星辰般璀璨,19 位劳模非遗传承人参与其中,编织出一幅流动的长三角文化长卷。这场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非遗盛宴,既是对中华文明基因的深情回望,更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创新宣言。
舞台:古今交响的文化盛宴
当舞台灯光亮起时,一场古今交融的文化盛宴拉开帷幕,四地职工用匠心巧思,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率先登场的是来自安徽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曲目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女驸马》选段,由安徽省劳动模范、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吴美莲倾情演绎。吴美莲一开口,那熟悉的唱腔瞬间把大家拉进了戏曲的世界。她说:“守正创新,就是要坚守传统唱腔韵味,并且融入现代舞台美学,再加点新花样,让更多人喜欢。”就像这次职工非遗技艺交流活动,让职工们从台下走到台上,亲自体验非遗的魅力,这才是传承的真谛!紧接着,上海市市级非遗打莲湘《快乐的方式》热闹开场,欢快的节奏仿佛敲响了长三角劳动者的幸福鼓点。那边厢,苏州评弹《枫桥夜泊》又以它独有的雅致,带大家走进了江南水乡的梦里。表演者盛小云是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州市劳动模范、一级演员,也是“江南最美的声音”,她笑着分享了自己的“小秘诀”:“要想让年轻人也爱上评弹,就得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比如短视频平台,再创作些反映职工生活的新曲目,让他们觉得,这传统艺术,也挺潮的!”
浙江省国家级非遗瓯剧《中华瓯韵》,一开嗓,那“戏曲活化石”的韵味就让人陶醉。表演者蔡晓秋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级演员、“白玉兰奖”获得者。她分享了团队的创新之路:“我们创排了现代戏《兰小草》,用瓯剧讲劳模故事,让年轻人也能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她还特别感谢了工会:“工会组织的‘非遗工匠学堂’,给我们培养了青年传承人,还提供了展演机会,很贴心!”
市集:千年密码在此汇聚
步入市集互动区,八大展区犹如打开八卷立体古籍。“味载千秋”展台前,安徽省非遗项目丫山藕糖传承人方小龙手执木槌,将冒着热气的麦芽糖反复拉扯,丫山藕糖特有的孔洞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般的光泽。“丫山藕糖,因形似藕节、支支有孔而得名,这藕糖甜而不腻,香而不油,焦脆中又带有一丝酥软,吃罢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这位非遗传承人展示着传承百年的技艺密码。
数米开外,采石矶茶干特有的酱香已氤氲缭绕。活动现场,“85 后”非遗传承人鲍捷正讲解着这项传统技艺:“茶干不仅富含植物蛋白,更蕴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及钙、镁、硒、锶等微量元素。”这项传承百年的制作技艺堪称饮食艺术,从甄选颗粒饱满的优质黄豆开始,历经浸泡涨发、石磨细研、文火煮浆、秘方点卤、模具定形、竹匾晾晒等核心环节,整套工艺竟需50余道工序方能完成。
在“古方仁术”展区,许氏正骨术传承人李冬冬正为观众演示“寸劲复位法”。他轻托患者颈部,瞬间发力时的关节脆响引得人群惊叹。“许氏正骨术的精髓在‘手感’二字,指尖会感知到细微的错位。”而在华佗夹脊穴疗法技艺展位,华振宇夫妇手持特制银针,现场演绎华佗家传的“独门绝技”,针尖在脊骨间游走如笔走龙蛇。在市集一角,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州三雕传承人詹华平正为年轻职工讲解“以刀代笔”的雕刻技法。他指着展台上的文创产品介绍道:“我们将传统木雕元素融入现代家居设计,既保留了文化基因,又符合当代审美。”
……
参会职工对活动的反响热烈。一位来自上海的职工感慨:“指尖触摸到的不只是非遗产品,更是千年文脉的温度。”一位来自江苏的工会干部表示:“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非遗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职工文化生活的‘源头活水’。”浙江职工代表张先生则提到:“市集上的‘非遗+文旅’产品,为职工疗休养提供了新选择。”
非遗:共谱文化传承新篇
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不仅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也是底蕴深厚、资源丰饶,拥有众多的非遗项目,徽州三雕、苏州评弹、越窑青瓷、海派绒绣等共同构筑起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铸魂。非遗是锻造大国工匠的磨刀石,宣纸“108 道工序”的毫厘不苟,发绣“以发代丝”的纤毫入画等,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
如果说非遗是长三角共同的基因密码,那么工匠则是技艺传承的核心力量,而共融则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非遗传承的本质是匠心传承。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纵深推进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职工非遗传承人扎根车间、深耕技艺,将一辈子的心血倾注在一件事上,更有年轻职工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为非遗注入 AR、VR 等新元素,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正如新安江水滋养皖浙两省,非遗传承更需要跨域联动。此次活动犹如一座桥梁,为长三角非遗传承搭建起跨域联动的平台。未来,各方将乘着全总助力职工文旅消费十项措施的春风,强化区域协同,做好“非遗+文旅”文章,共同打造“非遗中的长三角”职工疗休养等工作品牌。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长三角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