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4-2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合肥科创密码:政府搭台+企业攻坚“硬核”技术接连破冰

    摘要: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近年来,作为科创之都的合肥,在光学技术、极低温仪器等领域持续发力,一批重大成果和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既得益于科研团队的奋斗与不懈,也得益于合肥各级各部门对科创产业的帮

  • 零距离感受人工智能魅力

    摘要:4月26日,在阜阳市颍州万达广场上设立的“人工智能”科普大篷车旁,一名小朋友与机器狗互动。当日,科大讯飞AI学习机第3季人工智能科普大篷车公益行巡展走进安徽省阜阳市街头,现场展示的“机器狗”、“人形机

  • 我省全方位支持高水平江淮粮仓建设

    摘要:本报讯4月27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2025年,我省财政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不断强化财政政策供给与集成,支持高水平江淮粮仓建设。据悉,我省财政下达资金24.5亿元,推动健全建

  • 长三角共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生态圈”

    摘要:本报讯4月28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近日,2025年长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主题活动在滁州举行。活动现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知识产权部门共同发布2024年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及长三角

  • 淮北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链

    摘要:4月26日,在淮北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家锂电池生产企业的车间内,工人正在进行生产作业。近年来,淮北市加速向锂电池材料、锂电池应用领域拓展。打造锂电池特色产业园,吸引20多家锂电池产业相关企业入驻开发

  • 2025年全省工会女职工工作干部培训班成功举办

    摘要:本报讯4月21日至25日,全省工会女职工工作干部培训班在省工人半汤温泉疗养院举办。各市总工会、省直工会、省产业工会女职工工作负责人,部分县(市)、区及基层工会女职工工作干部共8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班聚

  • 我省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赴京接受表彰

    摘要:本报讯4月27日上午,我省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从合肥集中出发赴京接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西明在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发成等的陪同下在合肥高铁南站为他们送行。张西

  • 七部门发文:推进长期照护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摘要: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记者24日从国家医保局获悉,国家医保局、教育部、民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做好长期照护师培养培训工作,推进长期照护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根据通知,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年满十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肥科创密码:政府搭台+企业攻坚“硬核”技术接连破冰

   期次:第8567期   

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近年来,作为科创之都的合肥,在光学技术、极低温仪器等领域持续发力,一批重大成果和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既得益于科研团队的奋斗与不懈,也得益于合肥各级各部门对科创产业的帮助与支持。

近日,记者跟随“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安徽往前赶”主题采访团,走访多家高科技企业,试图破解合肥的科创密码。

“火眼金睛”识肿瘤

对神经肿瘤外科医生来说,临床上最大的难点之一,就是如何能够把肿瘤切除干净,但又不过多切除而伤害到患者的神经功能。坐落于合肥高新区的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微型精密显微光学公司,其核心团队凭着十年磨一剑的钻研精神,潜心研究十余年,建立了目前全球唯一的超精微光学系统技术体系,并成功解决上述临床上的难点。

“我们的超精微光学技术作为最尖端技术,最初用于全球各大顶尖实验室的前沿研究。后来,我们从社会效益、人民福祉及需求紧迫性的角度出发,将其应用于医疗领域,开发了以针式显微镜为基础的活体细胞光学扫描仪 EndoSCell。”据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王劲宇介绍,该设备的核心镜头直径仅3.5mm,但其光学性能与大型医用显微镜一致,且能够在0.5μm 分辨率、1280 倍放大倍率的情况下无辅助地进行手持并实时连续稳定成像,“医生借助该设备能够直接在人体上准确实时地识别肿瘤细胞而无需取样,这不仅能够大幅降低肿瘤切除手术后的肿瘤细胞残留、复发概率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伤害,还能够大幅提升患者的总生存周期。”

谈起与合肥的结缘,王劲宇感慨良多。“2018年,合肥高新区生物医药处的同志在网上看到我们的相关信息后给我们打来电话,之后,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具备非常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可以说也是光学技术领域的‘半个专家’。”王劲宇回忆道,“2023 年,我们拿到了国家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来自合肥的邀请,在进行了考察调研后,我们认为,合肥有政策、有资金、有人才,便决定落户合肥。”

来到合肥后,安徽树突光学科技有限公司踏上了发展快车道。“我们计划在未来 5 年内,以超精微光学技术体系为基础,逐步开发更多的医疗、科研检测设备及工业光学检测设备。”王劲宇信心满满地说。

极冷突破“卡脖子”

“现在映入大家眼帘的是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 ZL-DR400 型极低温稀释制冷机,这是一种能够提供接近绝对零度极低温环境的高端科研仪器,已在量子计算、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天文探测等科研领域实现产业化应用。”走进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郑心碧介绍说,“没有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就没有办法开展量子计算等高端科技研究。”

记者了解到,极低温稀释制冷机是量子计算等高端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核心设备。长期以来,我国的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完全依赖进口。近年来,西方国家试图遏制我国相关高端科技发展,对这一设备发起全面禁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安徽大学研究员王绍良告诉记者,公司利用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双一流”学科优势,迅速组建团队,开始没日没夜地进行攻关研发,“终于,在2022年的最后一天,我们完全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实现低于 10mK 连续运行,这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量子计算用极低温稀释制冷机的关键核心技术,解除了我国在相关领域长期受制于人的‘卡脖子’局面。”

回望过去,合肥知冷低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研之路走得并不轻松,但好在多方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公司成立初期,合肥市创新投、科创集团、科大硅谷就通过联动给予我们首轮(种子轮)资金支持,并通过投贷联动等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现金流短缺的难题,省市区各级领导也为公司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王绍良说。

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新获批组建全国重点实验室 12家、累计达 19 家;2024 年推动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在肥新成立企业超1400家、近三年累计近2700家;谋划科技创新领域“两重”项目近200个,总投资额超600亿元……合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在给记者提供这一组合肥科创成果数据的同时表示:“未来,我们将进一步践行‘科技即产业’工作理念,将高质量科技企业主体引进、培育、服务作为主抓手,系统推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招商等融通创新,推动‘科创+产业’同频共振,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本报记者 夏梦)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