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5 月 3 日晚,安徽大剧院内华灯璀璨、座无虚席,一场融合民族风情与家国情怀的艺术盛宴——新编黄梅戏《伊犁月》在此精彩上演。该演出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多部门联合主办,太湖县黄梅戏演艺有限公司倾力打造,为观众带来震撼心灵的视听体验。
《伊犁月》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遥远边疆,以太湖名士王大枢跌宕起伏的人生为主线。王大枢蒙冤遭贬至伊犁,身处逆境却初心不改。十余年间,他不畏山高路远、环境恶劣,全身心投入《伊犁志》编撰与边疆测绘工作。历经13年执着坚守,他修成伊犁地区首部地方志,填补当地史志空白。此剧不仅生动再现王大枢为边疆修志的卓越贡献,更深刻塑造其身处逆境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高大形象,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风骨与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让这一感人故事在舞台绽放光彩,太湖县黄梅戏演艺有限公司在表演、服装、音乐等方面大胆创新,巧妙融入西域元素。剧中王大枢的扮演者余乘鸿表示,团队在多个维度创新尝试,只为以更鲜活生动的方式讲述王大枢的故事,将其人物形象刻画得立体丰满。剧中王大枢30余年的年龄跨度对余乘鸿是严峻挑战,不同年龄阶段的表演在唱腔、身段等方面对演员要求极高。同时,频繁换装也需团队紧密配合。余乘鸿透露,整场演出换装达五六次,几乎每场戏都涉及换装。但为在全国黄梅戏艺术节舞台上展现最佳效果,剧组全体人员全力以赴。
演出结束后,观众沉浸在剧情中难以释怀,纷纷表达喜爱与感动。合肥煤气公司退休职工王师傅激动称,这是令人动容的新戏,他首次了解《伊犁志》和王大枢的故事,被其无私奉献精神震撼,希望有更多塑造安徽人物、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编黄梅戏。安徽能源集团的尹女士也赞不绝口,称该剧感染力强,夫妻情谊真挚动人,对少数民族边疆的关注与描绘让人温暖,演员唱功精湛、灯光效果美轮美奂。
编剧欧阳冰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作家)介绍创作初衷时表示,打造这部关于王大枢的戏是援疆工作的重要文化成果,旨在展现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美好主题,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交流,也是对太湖地方文人志士的深切纪念与崇高敬意。
新编黄梅戏《伊犁月》凭借深刻思想内涵、独特艺术魅力和精彩舞台呈现,赢得观众广泛赞誉与高度好评。它让观众领略黄梅戏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感受边疆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以及民族团结的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2024 年,《伊犁月》参加第十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并荣获国家文旅部颁发的“优秀剧目奖”。(本报记者 胡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