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于4月28日在合肥落下帷幕。这场以“科技打头阵,创新赢未来”为主题的科技盛会,汇聚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数据显示,本届展会促成初步对接项目400余项,对接金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生动诠释了安徽创新“硬实力”。
近年来,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9%,居全国第7,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方阵,正在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上全速前进。
前沿技术引领攻坚
本届科交会上,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众多前沿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展现安徽科技创新的蓬勃活力。
在科技引领展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发的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平台引发广泛关注。机器化学家“小临”正在进行演示操作,它宛如一位训练有素的科研助手,抬起结实的双臂精准抓取试管和烧杯,依次进行吸取、滴液、震荡混合……之后放入相应工作台,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
“这是第二代机器化学家‘小临’,我们增加了‘化学大模型’,将传统化学实验‘手工操作、穷尽试错’的模式改造成了‘机器人做实验、理论模拟+实验验证’的人工智能模式,实现了一场真正的科研范式革命,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研发新材料、新医药的效率。”该展台工作人员黄卉介绍,目前,这一科研新范式已在多家单位进行商业化应用,协助某能源集团将煤化工催化剂的研发周期从10年压缩至6个月。
据介绍,该平台属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重大成果,通过融合量子化学计算与数据智能算法,集成40 台科研机器人与智能化学工作站,在能源催化剂、发光分子等领域的创制效率提升超百倍。
科技引领展区包括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重大科技成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在内共7个板块,展品数 1204 件,首发首展占比 28%,国际领先占比18%。
走进科大硅谷展区,记者看到了世界首台冷场台式电镜、世界首台小型化冷场电镜——合肥国镜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国产台式冷场扫描电镜。
“它实现了国内在高端电镜领域‘零’的突破。”该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说,它具有高分辨率、智能化、小型化、低电压等特性,尤其低电压特性,可以降低高能电子束对样品的损伤以及不导电样品不需要喷金处理,还原样品真实的样貌信息,可应用于新材料、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
科大硅谷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科大硅谷共有47家优质企业参展,征集展品87件,其中23件为首发首展,89%展品达到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
首位产业“汽”势如虹
高性能极智超体座舱、蔚来ET9、智界R7……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板块,蔚来和奇瑞带来的最新款汽车产品惊艳亮相,展示了安徽汽车产业更多发展可能性。
“这是首款高性能车规级 SOC,性能实测较旗舰芯片高21%,可支持10屏并发、16路摄像头输入,打造AI极智超体座舱。”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技术突破、产业协同与生态共建,科交会期间,第三届中国(安徽)科交会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科技招商对接活动在合肥举行。会上,安徽省汽车战咨委执行秘书长、安徽省汽车创新中心主任任林杰宣布发起成立“开元汽车芯片创新联盟”。据了解,该联盟旨在依托 RISC-V 开源架构,打造覆盖“芯片设计-车规认证-操作系统-应用生态”的全链条创新平台,加速推动中国汽车芯片的自主可控与全球化竞争能力提升。
“安徽的创新基因是深深刻在汽车产业里面的,我们一直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这项工作,在2023年就推出了顶层的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谈及安徽汽车产业发展,任林杰说道,“安徽有着万亿级汽车产业和巨量的应用场景,这些是我们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强大基础和后盾。”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访问教授、奇瑞商用车特聘专家祝烨博士同样对安徽汽车产业发展颇有信心:“安徽目前在汽车产业集群上面是非常具备优势的,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利于去孵化更多的一些尖端技术,尤其是安徽还有一些研发中心以及测试场景,从研发到测试到总装,这是一条非常完善的一个产业链,安徽现在还有很多政策支持,而且安徽的汽车品牌目前出口汽车是全国第一,所以我是非常看好以后的发展的。”
作为安徽省的“首位产业”,汽车产业正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安徽造”汽车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今年一季度,安徽汽车产量达到了76.17万辆,位列全国首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近半,同样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安徽省汽车产业已形成合肥、芜湖“双核”驱动,宣城、安庆、马鞍山等8市多点联动的格局。长丰、蒙城、泗县、广德、怀宁、桐城、岳西等一批汽车零部件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生机勃发。如今,安徽正快步走在“汽车强省”的道路上。
未来产业向“新”向“上”
身高 1.8 米,体重 60 公斤,全身拥有 38 个自由度,整体续航时间超过 2 小时,这就是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自研的“启江二号”人形机器人。
“相比于‘启江一号’,‘启江二号’在‘智慧大脑、敏捷小脑、强健肢体’方面均实现性能提升,具有更可靠的指挥中枢、更大的臂手操作空间、更拟人的行走步态、更强的环境适应性。”该中心工程师钱鑫泉介绍,“它可以在工业生产和家庭养老两大场景进行应用,不仅可以完成取物、倒水、叠衣等指令,还可以实现中控装配等高精度作业。”
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了人形机器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安徽省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转移转化。目前,围绕人形机器人智慧大脑、敏捷小脑、强健肢体和关键共性四大技术方向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在“启江”系列人形机器人上成功部署。
在工业领域,机器人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合肥三宇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研制出 ECW 电阻焊机器人,成功攻克了钢铝异种材料电阻焊这一全球性技术难题。“我们通过自主研发的 ECW 电阻焊技术,实现了钢铝焊点的拉伸强度高达600公斤,显著提升了焊接接头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大幅降低返修、维护等高昂的焊接成本。”该公司钢铝电阻焊项目负责人邹雅介绍,该款机器人仅重160kg,可为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提供小型轻量化、柔性可定制的焊装工艺升级改造,实现降本增效,将对汽车制造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机器人距离大众生活其实并不遥远,已经走入了日常生活中。
展馆里不时响起的悠扬钢琴声吸引观众驻足倾听,这是合肥磐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研的钢琴机器人弹奏出的美妙乐曲。在合肥市中心图书馆 3 楼,钢琴机器人每日定时演奏世界名曲,迎来送往广大读者。目前,磐石科技已实现机器人演奏古代编钟、表演皮影戏和木偶戏、雕刻文创产品等场景应用,“科技范儿”为传统文旅发展带来新的打开方式。
合肥宇翼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警用四足巡检机器狗与观众友好互动。该公司总经理黄厚文告诉记者:“它搭载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大脑’,支持自动避让、自主导航巡检、智能分析等功能,今年已经在合肥火车站试用,大大减轻民警的工作量。”
“它的最大正常平飞速度 90km/h,最大航程 30km,最大航时 25min。”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了该公司为中短途空中交通设计的无人驾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H216-S。
据悉,今年3月,合肥市国资平台与亿航智能合资成立的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收到了由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第一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今后,合翼航空将在合肥骆岗公园建设合翼航空城市空中交通运营中心,并正式开展商业载人服务。
无论是机器人还是低空经济,都是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安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取得积极成效。2024 年,安徽印发《安徽省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实施“7+N”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到2027年,未来产业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等领域率先实现引领性成长。
本届科交会上的安徽创新风采夺目,表明安徽创新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科创“家底”越来越厚。与此同时,安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本届科交会连通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聚焦转化交易各环节的堵点难点,全国科技大市场联盟正式揭牌,“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台上线,发布“科技成果评价大模型”“专利转化应用综合大模型”和安徽科技大市场城市合伙人招募计划,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盆景”跨向“产业生态林”。
在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方面,安徽全面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累计赋权成果1109项,成立或入股科技型企业89家。全省现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19个,其中国家级67个。2024年累计举办“双创汇”活动70场,签约项目857个。全省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
江淮潮涌,创新澎湃。当机器化学家的机械臂精准操控试管,当电动航空器划破城市天际线,当“安徽智造”的汽车驶向全球市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安徽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持续释放着强劲发展动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谱写新的辉煌篇章。(本报见习记者 史洪芳 记者 刘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