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编制的《考古遗址公园服务规范》(DB34/T 5204-2025)正式获批发布。据介绍,这也是全国首个考古遗址公园服务规范省级地方标准。
我省先后有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处省级考古遗址公园项目纳入建设体系,其中凤阳明中都、含山凌家滩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正式挂牌对外开放;蚌埠双墩、禹会村,寿县寿春城,芜湖繁昌窑等4处遗址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自标准立项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指导编制工作,组建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亳州市文物保护发展中心等精干人员组成的项目组,历时一年多完成系统性研究。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调研蚌埠双墩、凤阳明中都、景德镇御窑厂等省内外考古遗址公园,系统梳理先进运营管理和服务经验;广泛征集涉旅企业、教育机构及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累计回收19家单位和个人的51条意见、建议,组织专题座谈会8场,确保标准制定兼具专业性、科学性、可行性。
经多轮专家论证和行业研讨,《考古遗址公园服务规范》聚焦考古遗址公园关键环节,明确了科研服务、教育服务、游憩服务、安全与应急等方面的要求,创新设立服务质量动态评价与改进机制,有效填补了国内考古遗址公园服务领域的标准空白。
近年来,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全国范围内已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服务品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面对持续升温的“考古热”“研学热”,现有遗址公园在服务能力与发展水平上参差不齐,亟须通过标准化手段规范服务质量、提升管理效能。
《考古遗址公园服务规范》的出台标志着安徽省成为全国首个制定考古遗址公园服务领域专项标准的省份,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将推动遗址公园实现从“硬件建设”向“服务升级”转型,从“单一展示”向“多元体验”升级,从“粗放管理”向“精细运营”迈进。
通过标准实施,安徽省将着力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遗址公园服务体系,为全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提供可复制的“安徽方案”,让历史文化遗产更好造福当代、惠及民众。(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