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架保持放松,过度紧张导致肌肉僵硬,会影响击球质量。”“对于有基础的学员来说,控制母球要用巧劲,精准控制走位。”……近日,浙江嘉兴海宁市海昌经济开发区泛半导体工业社区台球教室的初级台球培训课上,20余名职工正专注地练习击球技巧。
这样的场景,正是海宁市工人文化宫践行“破墙出宫”理念、构建职工服务新生态的生动实践。在海宁,文化服务不是传统的“等你来”,而是“跟你走”。海宁市工人文化宫将分宫像“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基层,通过“送餐式”服务,将名师讲座、技能培训、文化课程从主城区送到乡镇厂区,让城区的“文艺风”吹遍乡镇每个角落。目前,全市已在 50 家企业车间挂牌公益课阵地,职工午休时即可参与工会课程,流水线旁也能体验“诗意生活”。截至目前,海宁全市已经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企业文体场地等现有空间,建成 12 个镇街级培训基地,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构建起“15分钟公益文化服务圈”。
今年,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向纵深拓展。海宁市工人文化宫以海昌经济开发区分宫为中心,创新构建“核心辐射+多级覆盖”的文化服务矩阵,围绕智慧港、泛半导体、时尚产业三大工业社区,建立“三个圈层”梯度式文化服务体系。该模式有效填补了工业社区文化设施空白,在厂区周边构建起便捷可及的文化服务空间,将公益文化服务从“15分钟可达”推向“零距离触达”,为职工幸福生活持续加码。分宫成立以来,先后推出彩妆、藤编等爆款课程,惠及职工1.2万人次,全市企业的文化服务覆盖率提升至82%。
阵地打造好了,如何更好地聚拢人气?优质的课程是关键。海宁市工人文化宫自2015年推出“爱在四季·工会有约”公益大课堂以来,持续升级服务矩阵,构建“基础—提高—大师”三级课程体系,开设体育、舞蹈、非遗传承、智能手工等七大门类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课程,平均每年开课超 300 期,服务人次从 2016 年的 8628 人次跃升至2024年的36876人次。
海宁市工人文化宫不仅是职工群众的精神乐园,还是他们的知识学园。海宁市工人文化宫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海宁市总工会“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载体,今年,海宁市工人文化宫将聚焦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需求,通过构建“技能提升+文化滋养”的双轨培育体系,让职工可以“零距离”提技增薪,全面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为企业和职工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从“15 分钟公益文化服务圈”到“零距离幸福圈”,海宁市工人文化宫“破墙出宫”,将服务延伸到企业车间、社区角落,让职工群众伸手就能真切感受“精神富有、物质富裕、生活美好”。(浙江工人日报记者 金钧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