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需要,自愿报名;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是1月22日,我发的微信朋友圈。不仅向武汉医护人员致敬,也为自己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庚子新年,还没来得及扫去一年风尘,还没来得及规划未来一年的美好愿景,突然爆发新冠肺炎疫情,让新年的欢乐蒙上一层阴霾。手足同胞,血浓于水,武汉父老乡亲的困难,让我感同身受,我希望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在这危难之际,到湖北去,到武汉去,到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去!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向党组织递交的请战誓言!
疫情就是命令,第一时间报名去武汉
2月4日早上7时多,我看到了医院发布的信息:“现我院需要一名护士去武汉支援,可自愿报名。”疫情就是命令,医院就是战场,我在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经过层层筛选,我光荣地代表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代表宿州成为安徽省第二批支援武汉抗疫医疗队的一员。当晚我们就抵达了武汉市,次日接到通知分配到新建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该方舱医院,设计能力是容纳2000名确诊患者。2月7日下午14时,我作为第一批入舱的医护人员进驻,并开始收治确诊感染病人。
由于刚开舱,急需救治的病人蜂拥而至,登记、检查、安排入住、治疗护理……
长时间穿着封闭的防护服工作,汗水很快浸透了衣服。耳朵后、鼻梁上由于长时间佩戴口罩,也被压伤勒破,汗水刺激着伤口,钻心的疼痛,时刻提醒着自己已经到了生理极限。
但是,看着住院处依然排着的长长的队伍,看着还没有住进来的患者焦急的面孔,我告诉自己这是你身为党员的使命,是你作为一个医务人员的责任。
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直到第二天凌晨两时,12个小时不吃不喝的超负荷工作,我坚持了下来。
艰苦的连续奋战,取得了优秀的战果:开舱当日,就收治了近200名确诊患者,我心里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治病的同时,还要照顾好患者的心情
因为方舱医院紧急开设,一些患者对医院设施不满意,将牢骚和怨言对向了我们医护人员。
我能换位理解患者们的情绪,除了向他们耐心解释之外,还按照流程对患者进行细致入微的照顾。
有的老年患者不能喝凉的牛奶,我就用热水给她温好;有的患者情绪不稳,我就记录下来不定时过去询问需求并给予合理满足;有些患者刚经历过家人因新冠肺炎去世的打击,情绪低落,影响了治疗效果,我就疏导安抚他们的情绪……
我认为在新冠肺炎疫病的救治中,在治病的同时,还要治好病患的心病,让他们直面困难,树立信心,听从安排,战胜病魔。所以我主动发挥一个精神科护士的专长,关心这些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他们一些心理疏导和安抚,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通过这些措施,减少了患者的抵触和怨言,也给他们增加了一些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方舱医院,感受到老母亲般的关爱
2月4日—3月19日,在武汉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只给母亲打过两次电话。
母亲今年73岁了,脑溢血后,她经历了三次开颅手术,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所以这次我来武汉支援的事情,一家人都瞒着她。这也是我不经常给她打电话的原因——一开口必然是谎言,虽说是善意的,但也不忍心。
又是日常入舱工作的一天,给病人发完药、发完饭,由于穿着防护服的原因,自己已经有点气喘吁吁,后背也被汗水浸湿了,我刚想坐着休息下。
这时,一位约莫六七十岁的阿姨走过来说:“姑娘,你吃饭了吗?看你一早就在这忙?”“阿姨,我们没吃,不饿。”“渴吗?”“不渴。”简单地交谈了几句,阿姨突然就红了眼睛,哭了起来。我有点手足无措,连忙安慰了起来。阿姨说,她早就在观察我们,从早上到下午,没见我们喝过一滴水,也没吃过一口饭,甚至没见我们上过厕所。她很心疼我们,就像心疼自己的女儿一样。
听到这,我也湿润了眼眶,从阿姨的表情里我看到了母亲的影子,看到了一位母亲对女儿真切的关怀,让我在这远离家乡的地方感受到了真切的温暖和感动。
我知道,岁月不是自然的静好,而是需要有人负重前行,更需要有人担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次武汉抗疫是我作为医护工作者的使命和义务,同时也是我人生中一段宝贵的记忆。
我相信,我们的八零后、九零后,以及零零后、一零后,在经历如此浓墨重彩的历史一课后,会更加努力奋斗,凝心聚力,撑起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王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