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6-3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退役军人不幸离世家人捐献器官助5人

    摘要:本报讯6月24日,一场简朴而庄严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手术室内举行。在合肥市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的见证下,年仅27岁的退役军人姜成磊完成了器官捐献手术,他捐

  • 暖“新”义诊更暖“心”

    摘要:近日,合肥市庐阳区林店街道党工委联合辖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暖“新”中医义诊理疗活动,为辖区新就业群体送去关爱与健康。图为医务人员为外卖配送员进行免费中医理疗。赵明/摄

  • “爱心洗衣坊”:小空间里的大温暖

    摘要:近日,黄山市屯溪区昱东街道水心亭社区的“爱心洗衣坊”成为社区里老人们口中的热议话题。这一创新举措聚焦老年人实际需求,组织志愿者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衣物清洗、晾晒服务,让社区养老服务更有温度。6月25日

  • 泗县公安提升服务效能树标杆

    摘要:近年来,泗县公安局政务服务大厅以打造便利、高效、一流的营商环境为宗旨,紧紧围绕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公安工

  • 天长:高龄补贴“免申即享”

    摘要:“以前申请补贴不知道怎么办,跑好几趟还不一定能办成,现在政府部门主动上门,既省时又省心。”家住天长市金集镇芦柴村王庄组的后天海刚满80岁,一张表都没填就收到了首笔高龄补贴。今年2月,天长市推行“免申即

  • 合肥市庐阳区打造全市首个招牌审查“样板间”

    摘要:本报讯店招标牌一店一招、各具特色,具体审批有哪些技术规范要求?近日,记者从合肥市庐阳区城管局获悉,该区打造了全市首个“招牌审查样板间”,在庐阳经开区城管中队正式启用。据庐阳区城管局行政许可科负责人介绍

  • 葛超刚:“我就盼着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摘要:6月21日,烟雨朦胧。沿着平整的沥青主干道前行,来到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沙埂村。村党群服务中心前,身着深蓝衬衫、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拿着规划图纸的葛超刚迎向笔者。“欢迎来沙埂!我们这里,过去是‘后进’村,

放大 缩小 默认

葛超刚:“我就盼着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期次:第8609期   


6月21日,烟雨朦胧。沿着平整的沥青主干道前行,来到池州市青阳县陵阳镇沙埂村。村党群服务中心前,身着深蓝衬衫、裤脚沾着泥土,手里拿着规划图纸的葛超刚迎向笔者。

“欢迎来沙埂!我们这里,过去是‘后进’村,现在是‘网红’村。”今年54 岁的他,先后担任沙埂村村委会主任、党总支书记。自 2005 年到村工作以来,他见证了这座小山村从负债累累,到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的蜕变。如今,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突破110万元。

“2005 年我初到村里时,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集体账户空空如也,经常有人前来要账。”当年情景,历历在目。葛超刚说,那时的沙埂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群众情绪低落,干部发展信心不足。

“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困境,村“两委”迅速成立债务清算专班,理清村级债务。同时,尝试招商引资,将闲置山场流转出去,发展绿色产业。通过盘活沉睡资源,村集体不仅化解了债务压力,还实现每年数十万元的稳定增收。

有了一定的资金,修路便被提上日程。经过数月奋战,2007年9月,全村第一条沥青路建成通车。

“那是我们第一次尝到资源盘活的甜头,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发展的信心。”葛超刚说。此后,村里的道路越修越宽,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沙埂村地处“两山一湖”旅游区腹地,屈原曾在此隐居9年,李白也曾醉卧乌龙亭。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葛超刚看来,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发展资源:“光靠种田不行,得想办法把文化价值转化出来。”

2017 年,江苏聚博文旅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看中该村礼貌山古村落富集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风光,提出合作开发意向,但拆迁安置成了“拦路虎”。

“群众有顾虑很正常,关键是要讲清楚政策、听得进意见。”葛超刚带着村干部白天走访、晚上座谈,把规划图一张张讲给村民听,赢得了群众理解和支持。最终,总投资31亿元的“九华山下”综合康养项目落户沙埂,拟打造集旅游度假、生态农业、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社区。一期工程“拾院酒店”于2023年初营业,10个院落式客房与古村落融为一体,迅速成为长三角游客打卡目的地。“第一次来这里,感觉人特别轻松自在。”来自江苏的游客陶桃说,她在这里真正体会到了“慢生活”的惬意。

今年以来,飞机公园、共享菜园、屈原文化园等新的一批文旅项目陆续运营。

“我们在飞机公园设置了 5D 影像穿越、模拟驾驶体验,游客不仅能拍照打卡,还能‘圆’一次飞行梦。”项目负责人张志奇介绍,自3月试运营以来,该园区已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如今,沙埂村百余户村民住进了统一规划建设的徽派新楼房;10余栋百年老宅得以修缮利用,成为文化展示馆和民宿客栈;数千亩耕地流转利用,农民变身产业工人,收入翻番。

“您想在沙埂有块地吗?您想当新沙埂人吗?”这是葛超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希望通过共享菜园的形式,让城市居民参与农耕体验,“将继续丰富业态,让更多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再来。”

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建引领。葛超刚始终把党建工作抓在手上,强化党员纪律意识和责任担当。去年 5 月,暴雨致河道堵塞,他第一时间组织党员突击队冒雨疏通排水,安全转移低洼地区群众。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葛超刚说。推进沙堤村入口拓宽工程时,部分村民因院子需要退让产生抵触情绪。关键时刻,老党员苏锦祥主动表态支持,葛超刚巧用“六尺巷”故事做群众思想工作,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群众事无小事。”这是葛超刚一直秉持的工作理念。为改善人居环境,他组织村民累计开展清洁行动 400 余人次,清理垃圾 45 吨,绿化美化公共区域;针对洗衣洗菜不便问题,修建了两座洗衣池;去年 4 月,脱贫户曹金龙卖菜途中晕倒,葛超刚立即安排送医并帮助申请临时救助金 2000元……走进拆迁安置后的新沙埂村,白墙黛瓦的徽派楼房,围绕着村党群服务中心整齐排列,文化广场上老人孩子其乐融融,安居乐业的幸福图景在这里被具象化了。

村民郑胜翔在山里住了半辈子,如今在新搬迁的庭院里摆弄着太阳花和月季:“山里的老房子是乡愁,现在这里舒适方便”;曹小建兄弟将住房改造成“东山民宿”,节假日入住率高达90%,“等所有项目都运转起来,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文旅项目更新不停,家门口就业成现实。

“90后”刘畅曾在北京做空乘,如今担任“拾院酒店”管家,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回到家乡,既能照顾父母,又有体面工作,真的很满足。”

近年来,沙埂村先后荣获“安徽省乡村旅游精品主题村”“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等称号;葛超刚也被评为 2024 年度“安徽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荣誉背后,是他19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坚守。

“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沙埂人,就盼着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望着日新月异的熟悉村庄,葛超刚目光坚定。

(汪玉)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