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剧《护宝寻踪》在央视一套圆满收官。这部以文物保护为底色的作品,以真实案件为经纬,将盗墓黑产的罪恶链条、两代考古人的热血坚守、普通村民的质朴守护编织成一幅荡气回肠的文化长卷。它不仅以惊心动魄的剧情揭露文物贩卖的黑暗,更以细腻笔触传递文物背后的历史重量,让观众在荧屏光影间触摸到文明的温度,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深沉力量。
剧中,以昝茂昌教授(白凡饰)为代表的第一代考古人,与方堃(白宇帆饰)、雒青(王鹤润饰)、郭士林(刘怡潼饰)等青年学者,共同构筑起守护文明的脊梁。昝教授在追踪盗墓贼时壮烈牺牲,临终前仍紧握考古笔记,将未竟的探索托付后辈;方堃放弃都市研究所的优渥条件,扎根偏远榆塞,只为完成导师“让长城开口说话”的遗愿;雒青舍弃唾手可得的科研成果,毅然投身尹村大墓发掘,在黄土飞扬中追寻历史的真相;郭士林虽心系小家,却始终将文物保护置于首位,哪怕职称晋升受阻,亦无悔于“守住国宝”的初心。他们或为理想献身,或为责任坚守,用青春与热血诠释了“择一事,终一生”的考古精神。正如剧中方堃所言:“我们用探铲考证历史,你们 却 将 文 明 撕 得 千 疮 百孔。”——这一声质问,是考古人对历史的敬畏,更是对文明的深情告白。
若说考古人是以专业叩问历史,那么严守村(胡明饰)、齐有粮(尤勇饰)、齐小满(王莎莎饰)等普通村民,则是以质朴守护文明。严守村常年驻守田野,与爱犬“黑嘴”为伴,昼夜巡逻,粗粝的外表下包裹着对国宝的赤诚之心;齐有粮父女以朴实行动支持考古,小满更在专业指导下成长为技艺精湛的技工,用双手拼凑起历史的碎片。他们或许不懂高深的考古理论,却以最本真的方式守护着脚下的土地——严守村训犬巡逻时嘶哑的吆喝、齐小满测绘时专注的侧脸,皆是家国情怀最生动的注脚。正如剧中村主任所言:“这墓里的东西,是祖宗留下的根,咱得守住!”
剧中,以穆见晖(辛柏青饰)为首的盗墓团伙与赵佑林(扈耀之饰)等文物贩子,构成文明守护者的对立面。穆见晖表面儒雅,实则心狠手辣,以“文化掮客”自居,实为历史罪人;赵佑林披着“儒商”外衣,暗中操纵文物黑市,将千年瑰宝变为牟利工具。而以齐大仓(富大龙饰)为代表的公安干警,与考古队、村民并肩作战,历经波折终将罪犯绳之以法。这场正邪较量,不仅是对法治的捍卫,更是对文明尊严的守护——当穆见晖被捕时,方堃的怒斥振聋发聩:“你们用探铲掘开的是墓穴,我们用探铲拼凑的是文明!”
《护宝寻踪》的终章,将考古的意义推向高潮。从江村大墓到尹村大墓,每一次发掘都是对中华文明的深情叩问;从考古人到村民,每一份坚守都是对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考古,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让沉睡的文明重见天日,让断裂的历史脉络得以延续。正如剧中展现的,那些在黄土中沉睡千年的陶俑、竹简、玉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的基因。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传承它们,就是铸就未来的光与梦。
当荧屏光影淡去,剧中人物的故事却久久回响。他们用探铲与热血告诉我们:文明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流淌的血液;家国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从探方到心房,从古墓到人间,《护宝寻踪》以影像之力,让观众在惊心动魄的剧情中,触摸到文明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力量。这,或许正是该剧最深沉的家国情怀,最动人的文化自信。
(李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