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上“造砖建房”、从月壤中提取水冰……6月30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采访团走进合肥高新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一系列突破性航天科技成果令人震撼,仿佛让人触摸到未来月球基地的雏形。
2022 年,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的深空探测实验室正式成立。实验室聚焦深空技术、科学、资源与安全四大领域,布局了 12 个关键技术方向,包括深空能源动力、智能控制、测控通信等,通过新型研发机构的独特优势,推动深空探测领域科学、技术与工程的深度融合。
在资源利用实验区内,一台月壤 3D 打印样机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台可以利用聚光太阳能,将月壤高温熔融制成月壤砖的装置。”深空探测实验室未来院高级工程师、“月壤3D打印系统”技术负责人杨洪伦介绍,“该装置采用月壤作为唯一原材料,不需要从地球携带任何辅料,这样可以做到真正的原位资源利用,实现‘用月球的土建月球房’。”同时,他还补充道,光纤束是柔性的,不仅能打砖,还能实现月壤任意形状成型制造,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提供了无限可能。
“眼前这两枚卫星模型,是我们实验室牵头研制的天都一号、二号卫星,它们已成功实现月球轨道双星编队飞行。”在实验室展厅中央,讲解员苏心悦向大家介绍道。
天都星开展了一系列通信导航新技术试验,如月球轨道导航空间基准异源标定,包括星地激光测距、星间微波测距等试验、月地高可靠传输与路由新技术验证等,为后续地月空间通信导航乃至星际空间通信导航做好技术验证,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地月一体化网络建设。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天都星”总体设计师龚明宇透露,天都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如国际上首次进入地月往返3:1共振轨道;国际上首次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这也是安徽省首次承担探月工程航天器总体研制工作。
成立三年来,实验室实现了从机构组建到科研攻关的跨越式发展,有力支撑了“鹊桥二号”“嫦娥六号”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取回1935.3克月背样品。目前,实验室正全力支撑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天问三号、天问四号、重型运载火箭、小行星防御等工程论证、实施方案编制工作。
作为我国首个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主导、地方政府全力支持、高水平大学全面参与”的国家级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创新体制机制,不仅享有“科研方向、经费用途、人才标准、职称评聘、薪酬总量”的自主决策权,还构建“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动态考核激励机制,营造“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生态,通过科研资源的精准配置激发创新活力的充分释放。目前,实验室汇聚了8名两院院士和50余名核心骨干,形成了“院士带团队、项目育人才”的良好效应。
深空探测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实验室已与6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支撑国家航天局与 17 个国家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不断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牵头发起成立的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即将在 7 月 7 日召开成立大会,这是中国首个航天领域的国际科技组织,也是落户安徽的首个国际组织。”实验室党委书记、副主任胡朝斌表示,学会将助力构建高水平科技合作平台、汇聚国际英才,构建航天领域国际合作新格局。 (本报记者 胡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