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7-1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陪父亲重温入党誓词

    摘要:父亲拉开书桌的抽屉,如同打开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小门,从层层叠叠的书报里小心地捧出一本党章。封面被岁月磨得有些黯淡了,边角却显得格外齐整。他展开书页时,动作轻缓得像怕惊扰了沉睡的蝴蝶,纸页上那些铅字,却

  • 静待花开

    摘要:儿子在合肥一所重点高中读书,高考倒计时悄然开启,在学校旁租房陪读的日子,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为了给儿子加强营养,妻子把牵挂揉进三餐烟火。凌晨五点半,厨房的灯光准时亮起,煎蛋在铁锅里滋滋作响,氤氲的

  • 夏日青杉

    摘要:

  • 未抵达的明天

    摘要:三父母发现建设的话越来越少,便开始焦急地为他找对象。如果娶了妻子,建设的生活忙碌起来,应该会更好一些。但他们在说亲的过程中,刻意美化了建设的病情,保证他经过治疗已经彻底恢复,写的小说还经常见报呢。建设

  • 戴安澜:永远振翅的“海鸥”

    摘要:“海鸥振翅,展鸿鹄之志;一座江城,愿听天下风雨声……”长江之畔,记者在芜湖市第二中学的校园里听到这样一首校歌。歌声唱给“江城”走出的抗战名将——戴安澜。戴安澜自号“海鸥”,芜湖无为人,毕业于黄埔军校,

放大 缩小 默认

戴安澜:永远振翅的“海鸥”

   期次:第8617期   

“海鸥振翅,展鸿鹄之志;一座江城,愿听天下风雨声……”长江之畔,记者在芜湖市第二中学的校园里听到这样一首校歌。歌声唱给“江城”走出的抗战名将——戴安澜。

戴安澜自号“海鸥”,芜湖无为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曾参加北伐战争。抗战期间,他在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中屡建战功。

1942 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率第200 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在同古展开血战。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

历时 12 天的同古保卫战,200 师以牺牲 800 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 20 多次冲锋,歼灭敌军 4000 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就在不久之后,部队遭遇敌人袭击,戴安澜身负重伤,在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的茅邦村,38 岁的“海鸥”艰难地向祖国的方向凝望片刻后,永远闭上了双眼,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反攻!反攻!祖国万岁!”

戴安澜将军追悼仪式在广西全州举行,毛主席亲笔题赠挽词。抗战胜利后,戴安澜的灵柩迁葬回芜湖。“随戴将军一起‘回来’的,还有安澜工业职业学校,也就是我们学校的前身。”芜湖市第二中学党委书记毛红说,学校还有个名字叫“安澜中学”。

走进无为市洪巷镇练溪社区风和村,一座青砖黑瓦的民居映入眼帘,这里是戴安澜故居,如今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照片和部分勋章等。

“1904 年,戴安澜在这里出生,后来不断学习、成长,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洪巷镇干部戴茂标是将军的后人,他告诉记者,戴安澜因身体瘦弱落选军校,而后刻苦锻炼,终于成为了黄埔 3 期的学员。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改名为“戴安澜”,自号“海鸥”。“以名言志,安邦定国,搏击风浪。”戴茂标说。

故居不远处,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枫树,相传戴安澜从树下经过,走向革命,如今成了游客们的一处怀想地。

村民告诉记者,戴安澜不仅是教科书上的英雄,更是亲切的家乡人:他爱唱戏,擅长旦角;他重视教育,亲戚在家乡创办仁泉小学,他带头捐钱;他有情怀,为儿女起名“覆东”“靖东”“澄东”“藩篱”,寓意安定东方、保家卫国;他倡导新式婚姻,与夫人无比恩爱,却在家书中写下绝笔:“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如今仁泉小学依旧书声琅琅,老枫树被画进校徽,一只只海鸥绣在学生们胸前,安澜的名字挂在了书屋上。“海鸥是将军,也是我们。”一位学生说。芜湖市区风景优美的赭山上,安葬着戴安澜的遗骨,常有祭扫的市民献上鲜花,表达对英烈的敬仰和追思。

在“江城”很多地方都能找到海鸥和安澜的“踪迹”。名为安澜的路上车流如织,名为安澜的桥见证长江奔流。海鸥贴在芜湖二中的浮雕墙上,也悬挂在校史馆的屋顶。毛红告诉记者,学校建设体现戴安澜事迹的校史馆,把戴安澜的精神融入校训,学生成立各类社团,将他的故事改编为话剧,用青春的方式继承英烈遗志。

“我们要学习海鸥将军不畏困难、勇于向前、心怀大我的精神。”芜湖市第二中学初二学生曹沐霖说。

在她以及很多芜湖人看来,枫树下飞出的那只“海鸥”,早已化作万千形态“回家”:一座桥、一条路、一所学校、一群水鸟……这便是英雄最恒久的生命。(新华社记者 陈诺 屈彦)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