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有一座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陈列馆。展厅一楼,陈列着一件特殊的文物——“辫子衣”。这件由当地姑娘头发编织而成的衣服静卧于展柜中,无声地诉说着 91 年前,发生在皖南山区的那段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之情。
1934 年 7 月初,为掩护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肩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历经艰险,于寒冬时节抵达皖南谭家桥地区。彼时,部队物资极度匮乏,将士们身上仍穿着从南方苏区出发时的单薄夏衣。部队甚至规定,牺牲战友的衣物需留给活着的同志继续使用,即使是军团长寻淮洲牺牲后,亦是如此。
那个年代里,谭家桥的老百姓生活同样非常困难,拿不出布料给红军做冬衣。目睹红军将士衣衫褴褛、艰苦卓绝,谭家桥当地的妇女心痛不已。在妇女干部的动员下,村里的姑娘毅然剪下长发,编成衣服,送给红军战士抵御风寒。
“头发能再长,红军娃冻死了就没了。”怀着这样的信念,她们将一缕缕青丝作为编织的线材。发辫如瀑,落地无声,一件件凝聚着深情的“辫子衣”就这样被送到了前线战士的手中。这以青丝为线织就的冬衣,是人民群众最质朴也最响亮的抗战宣言。
一件辫子衣,浓浓鱼水情。这件用姑娘头发编织而成的衣服,是百姓拥护红军的物证,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深得民心的体现,更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写照。
在那样的寒冬里,辫子衣的细密针脚,是无声的暖意绵延。红色文物从来不是沉默的旧物——那是军民血肉铸就的灯塔,映照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挺立的不屈脊梁。(徐靖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