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7-2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铜陵迈向绿色智造新高地

    摘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唐代诗人笔下的冶炼盛景,如今在铜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座因铜而兴的城市,曾诞生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走进铜陵,探访铜陵市是如

  • 我省皖南交旅融合发展交通强国试点顺利通过验收

    摘要:本报讯7月21日,记者从省交通厅获悉,近日,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验收组赴我省开展皖南交旅融合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验收。验收组通过现场核查、听取汇报、材料查验等,认为试点任务内容和预期目标已全

  • 全省首张地理标志领域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落地铜陵

    摘要:本报讯近日,安徽省首张地理标志领域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铜陵白姜产业专利分析数据”由铜陵市白姜研究会在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平台登记成功,标志着该市地理标志保护运用与数据要素价值挖掘迈上新台阶。今年以来,

  • 璀璨鱼灯点亮黄山之夏

    摘要:7月17日,游客在黄山市歙县北岸镇瞻淇村鱼灯工坊体验绘制鱼灯。今年以来,瞻淇村以鱼灯工坊为支点,串联起非遗体验、农家餐饮、乡村研学等业态,既让沉睡的非遗“活”起来,又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郑宏/摄

  • 上半年我省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摘要:本报讯7月21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上半年,我省服务做强国内大循环,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根据地

  • 上半年国家铁路发送货物19.8亿吨

    摘要: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记者20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今年上半年,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19.8亿吨,日均装车18.24万车,同比分别增长3.0%、4.0%。在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方面,1至6月,

放大 缩小 默认

铜陵迈向绿色智造新高地

   期次:第8625期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唐代诗人笔下的冶炼盛景,如今在铜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座因铜而兴的城市,曾诞生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近日,“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走进铜陵,探访铜陵市是如何推动铜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进。

一根铜线的创新升级

在安徽铜陵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卷卷细如发丝的漆包线正从自动化生产线上流出。这些看似普通的铜线,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漆包线是电磁线的一种。电磁线,承担着电能输送、信息传递以及实现电磁转换等功能,广泛渗透于经济各领域,被誉为电机、电器等工业产品的“心脏”。

作为国内特种电磁线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生产的漆包线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三,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国际市场。“过去我们的产品主要应用在家电、电动工具、工业电机等,现在新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机器人、无人机、核聚变、磁悬浮交通等领域。”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秦兵介绍道,公司生产的漆包线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三。

在精达电磁线研究院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对一款超导材料进行极限测试。“这是为可控核聚变装置研发的特种电磁线——卢瑟福缆,全球仅我们一家公司能连续生产3公里以上。”全国劳模、电磁线研究院实验室主任苏保信表示。

依托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技能大师工作室三大创新平台,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356项、参与制定标准达72项。其中,开发的新能源汽车用扁平电磁线荣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三年新增销售收入40多亿元;研发的高纯高导铜杆和高性能PI绝缘材料,实现了进口替代。

精达股份的绿色智造之路,贯穿于生产全流程。公司率先在行业内应用低能耗低排放漆包生产线,节能效率达60%;厂房屋顶加装光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600吨;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平台,管理效率提升30%以上。

一根小小的铜线背后,是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的强力支撑。铜陵是产品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配套体系完善、最具竞争力的铜冶炼和铜加工基地,已形成7条完整产业链,集聚规上企业87家,实现产值719.3亿元。

“吃干榨尽”的绿色冶炼

从精达股份的高端制造转向铜陵有色金属集团金冠铜业分公司的生产车间,这里展现的是另一种绿色奇迹。作为全国最大的单体矿铜冶炼工厂,金冠铜业以“吃干榨尽”的理念,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铜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在这里不再是负担,而是宝贵的资源。

奥炉电解车间智控大厅,6个红外摄像头检测的短路数据实时传回数字孪生系统屏幕上。金冠铜业分公司总工程师张志国表示:“我们通过智能化改造,将温度、流量和成分等生产数据检测全部集中到智能控制系统,便于掌握生产情况。这种办法不仅能减轻职工的工作强度,还能提高生产效率。”

选矿车间内,传送带将冶炼车间产生的铜冶炼渣输送到半自磨机内进行研磨。研磨后的物料经过浮选后,再回炉进行二次提炼。

公司利用浸出、熔炼、电解等一系列技术的加持,使铜冶炼渣这样过去难以处置、价值低下的冶炼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进一步回收铜资源。张志国介绍,通过熔炼炉渣,公司每年可回收含铜品位 20%的铜精矿 15 万吨。“我们熔炼炉渣回收的铜精矿,相当于一座中型铜矿山的产量。”

金冠铜业聚焦绿色冶炼,通过实施铜阳极泥资源综合利用、有色金属二次资源回收与综合利用、铜冶炼渣综合利用等项目,全面提取金、银、铂、钯、硒、锌、铼等12种稀有金属元素,构建了一条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的“全链条”式综合利用体系。

“去年我们处理了 5000 吨铜阳极泥,生产出金锭 13.5吨、银锭 291.36 吨、粗硒400吨、碲化铜160吨、铂、钯共 120 千克,年产值超百亿。”稀贵车间里,车间副主任涂百乐告诉记者。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在做好资源回收利用的同时,金冠铜业还推动工艺升级,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硫酸车间凭借硫酸 HRS 低温余热回收系统将以前硫酸生产系统产生的热能进行回收利用,并用于发电,每年新增8500万千瓦时发电量,年减少碳排放量4万余吨,实现了制酸生产过程中的碳中和。目前全厂每年综合余热发电量2.3亿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万多吨。

精达股份和金冠铜业的实践,是铜陵市铜产业链绿色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铜陵市以“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为思路,推动铜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2024年,铜陵铜产业营收达3238亿元,占全国铜产业营收的10.8%。

在绿色转型方面,铜陵市抢抓入列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等政策机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构建“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夕阳西下,天边的云霞将铜陵的城市轮廓染成金色。从一根小小的铜线,到熔炉中跃动的铜水,再到全市铜产业链的协同升级,这座千年铜都,正在绿色与智能的双重变奏中,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本报记者 胡佳佳)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