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初体验,工会“暖”相伴。暑假期间,为缓解困难职工家庭经济压力,帮助在高校就读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升综合能力,安徽多地工会组织积极行动,为在高校就读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提供一系列实践岗位,把“娘家人”的温暖送到困难职工心坎上,为困难职工家庭大学生子女插上追梦的翅膀。
用劳动书写成长
近日,亳州市谯城区总工会积极开展暑期勤工俭学专项行动,依托各级工会开发 15 个定向实践岗位。这些实践岗位以工会驿站运营管理为核心场景,同时深度融入工会维权服务体系,如协助开展困难帮扶档案整理、送清凉物资发放、金秋助学政策宣传等工作,并发动各基层工会同步拓展岗位资源,通过“岗位适配度+技能成长性”双重筛选机制,确保每位大学生能在文书处理、活动策划、法律咨询等岗位中获得针对性锻炼。
“我现在协助整理困难职工的资料,在岗位中我学习到很多书本以外的工作技巧,在看到困难职工脸上的笑容时,我真正明白了这份实践的意义。”王同学与 14 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一同走上谯城区总工会提供的实践岗位,开启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之旅。
无独有偶,宣城市宣州区总工会也为 10 名困难职工家庭大学生子女提供了暑期实践岗位,将其分配至区内7个工会驿站开展志愿服务工作。
这些年轻的身影迅速融入驿站日常运转,成为服务户外劳动者的生力军。高温酷暑中,他们按时到岗,保证站点按时向户外劳动者开放;热情接待进站者,为环卫工人、快递员递上清凉的饮用水;及时整理物品、处理垃圾、清扫地面,确保驿站环境始终清爽宜人;对劳动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记录,及时向站长、区总工会报告等。他们在服务户外劳动者的实践中提升能力、收获成长,为工会驿站注入蓬勃朝气。
一位参与实践的大学生坦言:“以前我家困难时是工会帮了我们,现在自己能服务他人、回报社会,感觉特别有意义,也深刻理解了劳动的价值和工会的温暖。”
这些来自困难职工家庭的学子,用认真态度对待每一份工作,用汗水浇灌成长,在实践中深刻体会责任与担当。
多措并举“保安心”
工会对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的帮扶不止于“给岗位”,更在于“保安心”。
为确保活动贴合实际、取得实效,阜阳市颍州区总工会逐一走访建档困难家庭,详细了解在读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状况、暑期安排、参与意向以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推荐用工信息、介绍工作岗位等,并专门召开座谈会和岗前培训会,针对不同岗位提出相关要求,助力大学生提升安全意识与岗位适应能力。颍州区总工会还结合学生的家庭住址及所学专业,通过双向选择方式,为其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经过前期精心准备,7 月 15 日,阜阳市颍州区总工会组织的困难职工子女勤工俭学活动完成全部岗位安排,15 名在读大学生顺利上岗,利用暑假参与工会爱心托管班及工会驿站的管理服务等工作。工作期间,每位学生每月可获 3000 元补贴。“原本打算暑假找份辅导孩子写作业或送外卖的工作,没想到工会给了这么好的勤工俭学机会。我一定好好干,回报工会多年的关爱。”大学生秦维纳说。
为了让学子们无后顾之忧,池州市总工会还与困难职工家庭签订了协议书,为大学生们支付劳动报酬,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他们提供劳动和安全保障。
活动结束后,帮扶也并未停止。滁州市南谯区总工会将持续发力,为学子提供职业规划咨询服务,依据他们的兴趣和能力规划未来发展路径,建立专属成长档案,定期推送就业信息,开展技能培训,构建长效帮扶机制,让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在成长道路上无后顾之忧,向着美好未来稳步前行。
“孩子第一次参加工作,本来挺担心,没想到工会考虑得这么周到,每天还有专人问问情况,我们当家长的太放心了。”一位困难职工的感激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这些在岗位上忙碌的身影,既是困难职工家庭的希望,也是工会精准帮扶的生动注脚。安徽多地工会组织持续创新助学载体、丰富助学形式、延伸助学链条,积极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提供实践岗位,推动帮扶工作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刘博雅 吴晨 陈霞 宁光煦 戴婧婧李凤艳 本报见习记者 史洪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