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寻迹祥符·豫韵流芳”实践团队奔赴河南开封,开展为期 7 天的豫剧祥符调刀马旦艺术调研。青年学子以沉浸式排练、传承人对话及科技赋能实验,为传统戏曲注入青春动能。
在开封豫剧院排练厅,团队成员与乐器伴奏老师合作演绎《穆桂英挂帅》经典片段。板胡的激昂、中阮的婉转与青年学子略显青涩却饱含热情的唱腔碰撞出奇妙火花。琵琶演奏家梁晓萌现场教学:“豫剧伴奏要与唱腔‘咬’住,像齿轮般严丝合缝。”经过反复磨合,学生们逐渐掌握戏曲音乐中独特的“呼吸感”,领悟到“一声唱尽千古事,双手舞动百万兵”的艺术精髓。
76 岁的桑艳红老师展示的戏服内衬仍保留着 1983 年演出时的汗渍痕迹。“为保护绸缎戏服,我曾在40℃高温下套塑料袋表演,险些中暑。”她抚摸着泛黄的云肩说道。张洪菊老师则翻开泛黄的练功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凌晨三点练跷功”“盛夏绑沙袋跑圆场”等苦练细节。学生李萌感慨:“老艺术家‘戏比天大’的坚守,令人动容。”
青年演员赵永乐向团队展示其创作的“戏曲电音”作品,将祥符调经典唱段与电子音乐融合,短视频播放量破百万。苏丽娜在新编剧中采用全息投影,让“把子功”与特效共舞,吸引年轻观众。团队还尝试用说唱改编《花木兰》,引发热议。
返程前,团队与豫剧院共建实践基地,将定期开展支教、研讨。带队教授王建华称:“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用短视频记录练功,展现传统艺术破圈潜力。”团队已形成 3 万字报告,提出“戏曲+科技”“戏曲+教育”等传承方案。(金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