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的技能等级如何与其薪酬待遇密切挂钩?笔者日前从铜陵市总工会了解到,该市试点推进产业工人技能工资改革两年来,进一步建立了以体现技能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目前该制度已覆盖产业工人超3万人。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技术值钱”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口号,更是产业工人对获得感的真实期待。铜陵市以技能工资改革为突破口,试点两年覆盖超3万名产业工人,通过制度创新将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紧密挂钩,让“凭本事吃饭”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工人的“袋中红利”。这一改革不仅激发了产业工人的创造活力,更为破解“技工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范本。
铜陵市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唯学历论”的薪酬体系,构建以技能价值为核心的分配机制。该市出台《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实施方案》,明确将工资结构分为岗位工资、技能工资、绩效奖金三大板块,其中技能工资占比最高可达 60%。技能等级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分为 7 个层级,每晋升一级,月薪提升300至1000元不等。这种“技能与薪酬精准挂钩”的制度设计,让工人清晰地看到:提升技能就能提升收入,技术创新就能获得奖励,从而形成“学技能——提等级——增收入”的良性循环。
改革成效的落地,离不开企业的灵活实践。铜陵市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点设计“一企一策”的激励方案。在铜陵有色集团,195种岗位的工资系数向一线工人倾斜,技能工人的起点工资甚至高于新入职本科生;文一三佳公司则将技能考评权重提升至 60%,并设立“师带徒”津贴、技术创新奖,让老技工带新人、工人搞发明都能获得额外收益。这种差异化激励机制,不仅解决了“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旧弊,更催生了“人人学技能、个个争创新”的新气象。
改革最显著的变化,是产业工人“口袋鼓了,腰杆直了”。数据显示,铜官区试点企业工人年均工资增幅达20%至30%,高技能人才占比从15%提升至35%。更深远的变化在于职业认同的重塑:技能工人不再被视为“体力劳动者”,而是与企业管理者、工程师并肩的“技术骨干”。
铜陵改革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了工人收入,更在于探索出一条“技术价值市场化”的制度路径。其启示有三:一是薪酬分配必须尊重技能要素的价值,通过量化评估、动态调整让技能“看得见、摸得着”;二是企业需建立“技能——薪酬——晋升”的闭环体系,让工人有明确的成长通道;三是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税收优惠等杠杆,激发企业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当前,我国正面临产业升级与技工短缺的双重挑战,铜陵经验若能推广,或可成为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钥匙。
从“口号”到“红利”,铜陵市用制度创新将技能价值转化为工人的实际收益,让“技术值钱”不再是空中楼阁。当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通过提升技能获得体面收入,当企业因技术创新实现效益倍增,一个尊重技能、激励创新的产业生态便悄然形成。这不仅是工人的福祉,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坚实基石。未来,期待更多地区以铜陵为镜,让技能之光点亮产业升级之路,让“袋中红利”成为千万工人的现实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