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高温,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建设发展却热火朝天。近日,记者走进这片充满农业希望与未来的土地,探寻其在种业科技创新领域的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
科技筑基,打造种业高地
踏入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现代化的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研发区、种植区、种粮处理中心等功能区域划分清晰明确。
自成立以来,科技谷始终将服务种业创新作为核心使命,全力打造集科研、育种、繁育、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种业高地。目前,已成功吸引南京农业大学大豆育种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农业农村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等10余家科研院所及种业企业入驻。
在研发区的现代化厂房和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开展各种实验和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生物育种中心负责人段凯旋教授介绍:“我们的大豆生物育种中心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四年来,结合宿州本地种植条件,开展了多项大豆品种选育工作。已有 5 万余份大豆材料在宿州种植,从中精心筛选出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系32个。这些新品系蛋白质含量较常规大豆提升9%以上,单产提升10%以上,为宿州大豆产业的品种更新换代筑牢了坚实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院长、教授楼慧强也表示:“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合作共建的农业农村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宿州创新中心项目,正专注于黄淮海区域土壤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转化。未来,将借助土壤微生物技术,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为农业绿色发展开辟新路径。”
智慧农业,开启精准种植
走进科技谷的种植区,高标准农田里,智能化的节水灌溉设备有序运作,传感器实时精准监测着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华升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强告诉记者:“我们打造了华升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融合物联网、AI视频监控等先进技术,构建了‘1库+1图+1平台+N系统’的完整架构。这个平台如同给传统农业装上了‘智慧大脑’,实现了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重大转变。”
通过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科研人员能够实时监测农田环境、作物生长、水肥管理等关键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依据数据分析结果,精准调整灌溉、施肥等农事操作,大幅提升了种子繁育的精准度和扩繁能力。目前,科技谷的高产栽培示范区面积约9000亩,其中3000亩已在高标准农田基础上完成智慧化升级。本年度已为合作单位繁育小麦原种、良种 7000 余亩,开展大豆育种实验1000余亩,成效显著。
种业成果,助力农业发展
在种业科技成果方面,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成绩斐然。宿州市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玉坤介绍:“‘十三五’以来,我院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技攻关项目 56 项,审定农作物新品种 40 个。其中,自育品种宿豆 051 被确定为全国及安徽省大豆主导品种,开创了我院自主选育大豆品种被确认为国家大豆主导品种的先河。”
在小麦种业领域,科技谷也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开展“吨半田”创建行动,组织小麦专家赴“四县一区”开展技术培训3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户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在泗县屏山镇示范点测产,8个品种平均产量超646公斤,为宿州小麦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校地合作,共筑创新生态
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校地合作的深度融合。2021年6月,宿州市与南京农业大学签署共建“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协议,开启了双方在大豆生物育种、技术研发、成果示范推广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2022年,宿州发布重大科技项目“大豆振兴协同创新工程”的“揭榜挂帅”榜单,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源超教授牵头挂帅揭榜。该科研团队深入研究大豆的遗传特性,探索大豆高产优质的基因密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成功研发并应用一系列先进技术,如“一拌一封一喷”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连续多年入选全国及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
此外,科技谷还与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了广泛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等平台,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为地方农业发展输送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共同筑牢种业创新的生态根基。(本报记者 胡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