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锚定打造“三地一区”战略定位,坚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持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通过一体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优化、未来产业培育,不断厚植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发展新动能。
2025 年上半年,我省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5723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6%。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9938 亿元,增长 6.4%。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 4585.4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5.2%。外贸规模快速增长,创历史同期新高。进出口总值保持全国第 9、中部第 1 位,进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6、长三角第1位。
7月24日,以“打造科创共同体 共育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新华网高质量发展思客会在合肥举办。多家在皖通信、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深空探测等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和科研单位集中亮相,为观察江淮大地上风起云涌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热潮提供了生动样本。
本月初,国际深空探测学会成立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这是我国首个深空探测领域国际科技组织。其中的发起单位之一,就是 2022 年在安徽揭牌成立的深空探测实验室。从牵头研制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到研制“月壤3D打印系统”,研发月壤水冰提取技术……成立以来,实验室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诞生。
场景创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科创”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此次思客会举办地安徽合肥,已经打造出骆岗公园、量子城域网等一批标杆示范场景,吸引150多家科技型企业参与共建,推动百余项新技术新产品率先转化与落地应用。这背后,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的搭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2 年 11 月 27 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指导下,由合肥市政府发起设立,全国首个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在合肥正式挂牌运行。中心旨在以企业化市场化方式运作,利用本地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优势,围绕先进技术应用推广,打造世界级先进应用推广平台。
“合肥的优势是工业制造品类特别多,可以提供的场景也非常多,我们中心主要负责推动这项工作,我们专门设计的车机人协同计划,就是把新能源汽车、产业供应链导向到机器人,导向到低空经济,把共性制造技术场景释放出来,让更多新技术得到应用。”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在思客对话中表示。
量子科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也是安徽发展未来产业的重要抓手。在合肥高新区的“量子大街”,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在此集聚,一个量子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今年4月,科大国盾携国盾密邮、国盾密盘、量子安全会议平板一体机等多款量子产品,亮相第三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量子科技正通过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加速产业落地。
此次参会的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研发总监唐世彪表示,加速量子科技产业落地重点集中在两点,一是关键技术的核心攻关、核心突破,二是应用场景的创新和牵线搭桥。“我们应该坚定地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模式,在先行先试中建设新质生产力的高地。”唐世彪说。
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安徽全力推进人工智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通用智能未来产业培育壮大,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全省智能算力由 2023 年初800P左右跃升至目前3万P,全省已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 894 家、产业链关联企业 1.2 万家。科大讯飞获近十年人工智能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讯飞星火大模型综合性能和中标央国企大模型项目位居全国前列。
科大讯飞副总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方明在现场发言中表示,认知大模型的“智能涌现”正在带来解决人类刚需的全新机遇。“大模型对于企业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对内可以降本增效,对外可以业务赋能。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边界,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都有限。但是现在有了大模型的加持,就可以打破这种边界。”他说。
新材料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其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直接关系着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能力。近年来,安徽省新材料产业构建了“集群+基地+集聚区”格局。截至目前,已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个,获批数居全国第三。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升级。从智慧枢纽到未来城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移动”)正在以“连接+算力+能力”新型服务体系为支撑,持续输出数字化转型的“安徽方案”。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战略性新兴产业“树林变森林”,未来产业“小树变大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我省正在以往前赶的姿态,交出一张高质量发展的皖美答卷。(汤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