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母亲河”盛桥河在负重前行:31.9公里河道淤塞不堪,“河上屋”如疥癣般侵占河岸,污水直排让水生态系统奄奄一息。这条滋养了百年的河流,在粗放发展中失去了光彩。近年来,盛桥镇以“幸福河湖”建设为笔,绘就生态新画卷。
如今沿河而行,却见碧波清流,岸绿景美。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一场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深度治理革命。
“三位一体”:河长制升级筑牢监管防线
金秋时节,盛桥河波光潋滟。佩戴红袖章的护河队员躬身巡岸,身影与清澈的流水交相映照。
盛桥河治理打破了“头痛医头”的窠臼,创新构建了立体化治水网络。在严格落实庐江县河湖管护方案基础上,镇村二级河长体系成为“神经中枢”,党员与村民组成的“护河队”则化身一线“哨兵”。更具开创性的是“河长、警长、检察长”三位一体机制——行政监管、执法威慑与司法监督形成合力,织就了一张覆盖全流域 102 平方公里、无盲区的监管天网。资金保障机制亦同步发力,通过多元渠道引入“源头活水”,累计投入超1亿元,为河湖长治久安注入坚实底气。
“‘河长制’关键在‘河长治’,巡查日日不断,才能守住这泓碧水。”盛桥河河长、盛桥镇镇长李银山深有感触地说。
水岸同治:清淤斩污重塑生态筋骨
清晨薄雾中,70多岁的老渔民夏传富在盛桥河畔娴熟收网,几尾银鳞在网中跳跃。“这水啊,清得能照见影子!搁以前,垃圾漂满河,鱼虾都难活。”他的笑容映在波光里,道出了盛桥河从“忧心河”到“幸福河”的嬗变。
2022年开始,盛桥河治理利剑直指沉疴:清除 3.53 公里河道内淤积的 8.4万立方米淤泥垃圾如同疏通血脉;54公里污水管网与 2 处处理设施截断污染源,如同净化血液;拆除 84 户“河上屋”,释放1.18万平方米河岸空间,生态护岸随之筑牢。
这一系列硬举措成效斐然:水质跃升至Ⅲ类、局部达Ⅱ类标准,河湖重焕生机。157种鸟类振翅飞翔、125种植物繁茂生长。行洪断面拓宽更使防洪能力跃升至50年一遇标准,安澜与清流在此兼得。
水韵生金:碧水流淌出致富新路
白鹭成群掠过新生的湿地,累累硕果挂满枝头。治理后的盛桥河,水清岸绿更生金,今年被评为安徽省级“幸福河湖”。
一河清水成了发展新引擎。盛桥镇紧抓区域战略机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动能。2万多亩葡萄、黄桃、太空莲等特色种植基地沿河铺展,瓜果飘香。115个省市级和美乡村点缀河岸,沙龙埂等10余个中心村蜕变为热门景点。金城寺、马尾河湿地串联起的5座亲水公园,形成了一条集观光、宜居、文化于一体的活力廊道。水文章激活了社会资本,30 多家休闲农庄、民宿、康养机构依水而立,带动超万人就业,年均20万游客在此流连忘返。
“河水流到哪里,我们的日子就甜到哪里。”沙龙埂村“河畔人家”农家乐老板张明富感慨道。曾经污水横流的河岸,如今成了游客盈门的聚宝盆。
盛桥河的蜕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以河长制为纲,以系统治理为要,以全民共治为基,盛桥镇用一条幸福河湖的成就证明:当碧水清波与百姓福祉同频共振时,母亲河终能成为滋养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的永恒动脉。
“下一步,我们要让幸福河湖释放更大动能,深化长效管护机制,升级滨水文旅产业带,让生态红利长久滋润两岸乡亲。”盛桥镇党委书记朱国宏感慨道。
(钱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