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清晨,庐江县汤池镇东汤池村社区的浩年服装生产车间里,缝纫机“嗒嗒嗒”的声响汇成一片忙碌的乐章。40 多岁的女工吴俊莲熟练地操作着机器,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容。“以前愁‘按时上下班’是个大难题,现在从家到车间,走路就几分钟,还能接送孩子。”她乐呵呵地说,“干得多拿得多,每月3000 块左右,关键是心里踏实了。”吴俊莲的经历,是庐江县总工会创新实施“引厂进乡村”行动,助力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的一个生动缩影。
工会巧做“红娘”,“引厂进村”闯新路
面对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的难题,庐江县总工会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创新探索出“引厂进乡村”模式,架起了一座座连接企业和村民的就业金桥。
“我们坚持‘搬一期、建一期、转一期’的工作思路,将工会组织建在服务最前沿。”庐江县总工会负责人周琼介绍,“目前,全县17个500人以上的安置点已全部建立工会组织,20 个 500 人以下的安置点也建立了工会小组,实现了组织全覆盖,为后续精准服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送培+送岗”,精准匹配。依托建成的社区联合工会,工会将技能培训送到群众“家门口”。在东汤池社区的浩年服装生产车间,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的“订单式”缝纫培训,让吴俊莲和她的50 多名易地搬迁安置的邻居顺利转型为产业工人。全县累计开展家政、护工、厨师、汽修等实用技能培训 400 多人次。同时,工会化身“岗位红娘”,积极组织县内外企业举办“春风行动”等专场招聘会,把岗位送到安置点和村头,并重点动员劳动密集型企业将生产线“搬回家”。
与此同时,工会穿针引线,成功促成多种“引厂”模式落地生根。浩年服装负责人何啟年正是在县总工会多次协调下,将生产线从县城迁回东汤池社区,直接吸纳大批搬迁群众就业。返乡能人丁厚永在当地政府及工会支持下,将闲置烘干厂房租下创办庐江县疆品鲜食品有限公司,带动 100 余名村民就业。盛桥镇东岳村则将废弃小学改造成保平工艺品公司,成为 132 名残疾员工温暖的家园。
“家门口”上班,顾家增收两不误
庐江县总工会“引厂进乡村”的创新举措,已结出累累硕果,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乡村工厂(车间)200多家,直接带动3000 余名群众在家门口端上了“稳稳的饭碗”。通过工会组织的“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累计成功推荐就业2800多人。
“家门口就能找到这么好的工作,月工资4000多元,心里特别踏实。孩子读大学,家里日子更有奔头了。” 在金牛镇山南村村头的安徽双熊门业有限公司车间里,机器切割声、组装声此起彼伏,员工邓晴晴专注地加工着门窗部件。该公司董事长戚全大是返乡创业的代表:“响应号召回乡,成本有优势,更能带动700多名乡亲一起富。”
在盛桥镇东岳村的保平工艺品公司,肢残员工孙业贵坐在专用工位上熟练地操作着工具,脸上写满自信。“以前找工作太难了,总被拒绝,很灰心,现在靠自己的劳动赚钱,给家里减轻负担,觉得特别自豪!”
“引厂进村”不仅解决了就业,更盘活了闲置的校舍、厂房等资产,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吸引了资本回流。返乡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带动一方致富的龙头。据统计,去年以来,庐江县已有2.5万名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对口帮扶”促就业,授人以渔助增收
“让群众在家门口不仅‘有业就’,更要‘就好业’,是我们持续努力的方向。”庐江县总工会主席盛东表示。目前,新一轮针对搬迁群众的300名家政、厨师培训正在火热进行,全县性的水电工、泥水工技能竞赛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我们将继续在‘送培训’提技能、‘送岗位’促匹配上下足功夫,帮助更多群众提升就业竞争力,端稳、端好‘家门口’的饭碗,让‘顾家增收两不误’的幸福画卷在庐江乡村越绘越美。”
庐江县总工会以“引厂进乡村”为关键抓手,将组织的“纽带”作用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蹚出了一条以组织引领、资源整合、精准服务促进群众就地就近高质量就业的新路径,让“就业不必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的美好愿景,在庐江大地上一步步化为现实。(钱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