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8-22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知产”变资产!合肥每天诞生4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摘要:在安徽合肥,抓科创这个关键变量,2025年上半年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新成立企业771家,平均每天达4家以上,更多“知产”变资产。张强的故事具有代表性。36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张强,多了一个新身份:

  • 淮北市获发首张公共数据资源“数据身份证”

    摘要:本报讯8月21日,记者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近日,淮北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心“淮北市专利申请跟踪管理数据集”获颁“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确认单”,标志着淮北市在公共数据资源登记领域实现“零的突破”,这也是

  • “村嫂”进城戏刀灯

    摘要:8月19日晚,歙县许村镇许村村20多位“村嫂”进城戏“许村大刀灯”,在徽州古城展示非遗“许村大刀灯”的绝技,让市民和游客感受徽州女人的精神风貌。吴建平/摄

  • 上半年我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超4500亿元

    摘要:本报讯8月21日,记者从省工信厅获悉,今年以来,我省坚持前瞻布局、系统谋划,优化新材料产业推进机制,持续营造良好发展生态,新材料产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产业规模稳步壮大,上半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超45

  • 省总工会召开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年中推进会

    摘要:本报讯8月21日,省总工会召开机关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年中推进会,总结2025年以来机关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部署下半年重点任务。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徐发成主持会议并讲话。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

  • 安徽省快递行业工会工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召开

    摘要:本报讯8月21日上午,省邮政管理局、省国防邮电工会、省快递协会联合召开省快递行业工会工作第二次联席会议。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曾传发,省邮政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文,省快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程真义出席会

  • “理润江淮·沿着总书记足迹学思想”沉浸式宣讲进企业首场活动举行

    摘要:本报讯在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考察安徽5周年之际,8月20日下午,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在淮河能源集团开展“理润江淮·沿着总书记足迹学思想”沉浸式宣讲进企业首场活动。来自企业的干部

  • “十四五”农村公路规划主要目标指标已提前完成

    摘要:新华社长沙8月20日电“十四五”以来,我国累计投入车购税资金2200亿元,带动全社会完成农村公路投资约2万亿元,投入农村客运补贴资金444.5亿元,农村公路养护资金超4000亿元。“十四五”前四年,全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产”变资产!合肥每天诞生4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期次:第8648期   

在安徽合肥,抓科创这个关键变量,2025年上半年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新成立企业 771 家,平均每天达 4 家以上,更多“知产”变资产。

张强的故事具有代表性。

36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张强,多了一个新身份: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坦言:“我原来根本没想过出来开公司。”

促使他从实验室“转战”市场的,是来自当地创新生态的“引力”与“推力”。

几年前,他所在的研究团队承接了一个“用地下光缆监测地震”的科研项目。项目完成后,摆在他们面前有两个选择。

“对科研人员来说,第一个选择是传统选项,发论文、出成果、评职称,这条路顺理成章,也没有风险。”张强说,另一个选择是把项目推向应用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条创业之路有多难?从创新托举“最初一公里”到打通转化“最后一公里”,全链条加速创新落地应用,尤为关键。

他和团队同事感觉到,校内校外的氛围和导向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中科大启动了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鼓励师生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合肥市科技局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寻宝”。

合肥市科技局局长范进说,合肥探索“大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深入科研院所“寻宝”“挖宝”找创业苗子,“科创团队缺什么,就尽力帮他们找什么”。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让“乔木”参天、“灌木”茁壮、“小草”葱郁。

缺启动资金,合肥市种子基金投出“第一笔钱”;缺创业场地,政府提供近千平方米办公场所;缺应用场景,科技管理部门帮助联系合肥轨道交通集团、合肥水务集团等企业做“创业伙伴”共同探索创新应用;缺产品销路,合肥拿出市政府大厅为企业开首款产品发布会,积极帮助企业参加全国性的展会广泛推介……

当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科研成果就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加速转化。

如今,智地感知公司转化开发出的产品,已在全国多个省市实施应用,公司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3000万元。

“从当初的没想创业,到如今打开市场局面,创业的每一步都获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托举’支持。”张强说,合肥厚植创新创业沃土,让他们快速走出了“新手村”融入市场。

对于25岁的外来创业者闵宇恒来说,在充满希望但也充满挑战与风险的新型机器人领域“起飞”,需要应用场景、耐心、资本和产业协同。

如何为“敢闯者”插上有力的翅膀,让“异想天开”在实践中绽放?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闵宇恒就曾先后创立两家公司。今年 1 月,他带领年轻的团队与合肥市相关部门首次对接,成立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不到8个月,公司获得 3 轮风险投资,人员规模从 20 多人扩展到 80 多人。

找准产业需求,靶向创新,打造“聚合型智能产业”集群、加速构建耐心资本“丛林”……在“多点开花”中,城市与企业共建生态,相互成就。

眼下,合肥零次方机器人公司多款机器人产品业内领先,应用场景涵盖家庭服务、科研教育、文娱展览等,目前意向订单总额已近亿元。

“上个月我们首批交付了 10 台机器人,这个月交付 40台,到年底累计交付量将达到500台。”闵宇恒说,公司的快速发展,展现了来自合肥创新生态的蓬勃生命力。

从量子、AI、机器人到新能源、新材料,近3年来合肥市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8000余项,依托科技成果推动新成立企业超3000家,其中估值过亿企业超100家,推动合肥市今年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6.0%,增速在全国GDP总量过万亿城市中居于前列。

地处内陆的合肥,是全国创新创造热潮中的一个缩影。

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科技要打头阵。全国多地正积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桥梁”:有的通过场景开放,推动市场化应用;有的通过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政策和服务支持,助力企业完成“从0到10再到100”的成长。

让创新链和产业链“双轮驱动”,更多的科技成果就能从书架走上货架,向“新”求“质”。(徐海涛 吴慧珺)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