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8-28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宁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摘要:本报讯近年来,宁国市锚定汽车零部件首位产业,统筹推进培优育强与招大引强,聚焦汽车、液压气动、工程机械、新材料等核心领域,聚力打造高性能密封件产业集群与智能底盘制造基地,先后斩获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 安置区筑就“安居梦”

    摘要:8月26日,在安庆市岳西县天堂镇叶坂社区,安置区一栋栋楼宇拔地而起,雏形初现,与道路、河流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画卷。近年来,岳西县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抓手,全力推进安置区项目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

  • 今年全省早稻总产量99.4万吨

    摘要:本报讯8月26日,记者从省统计局获悉,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我省早稻产量数据。数据显示,今年我省早稻播种面积166.5千公顷,总产99.4万吨,单产5969.4公斤/公顷。国家统计局的公告显示

  • 安徽省注册网络经营主体与自然人网店双双突破百万

    摘要:本报讯市场监管总局五级贯通系统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省已注册网络经营主体达122.4万户、自然人网店达110.3万户,“十四五”以来年均分别增长43.1%、44.5%。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坚持规范与

  • 文艺展演纪念抗战

    摘要:8月24日,六安市在该市文化馆红剧场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群众文艺展演活动。展演以“弘扬抗战精神开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生动讲述抗战故事,讴歌伟大抗战精神,再现中华民族不

  • 我省印发《安徽省以新型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方案》

    摘要:本报讯日前,我省发布《安徽省以新型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力争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6%左右;到2027年底,累计培育各类智能工厂2000家以上、国

  • 重大部署!中国“人工智能+”行动“路线图”来了

    摘要: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8月26日,“人工智能+”行动迎来重要进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对外发布,明确了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人工智能作为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大部署!中国“人工智能+”行动“路线图”来了

   期次:第8652期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8 月 26 日,“人工智能+”行动迎来重要进展: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对外发布,明 确 了 实 施“ 人 工 智能+”行动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 经 济 发 展 的 强 大 引擎。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的协同发展日趋加速,“人工智能+”的概念深入人心。2024年,“人工智能+”行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意见深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演进规律,明确了我国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阶段性目标:到 2027 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 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 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实现上述阶段性目标?

意见部署了 6 大重点行动,即“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具体来看,意见以行业应用需求为牵引,统筹国内和国际,部署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系列部署聚焦产业、消费等重点领域,提出了具体实施路径,突出让市场有方向、有信心、有体感、有加速度,为各方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指明了方向。

此外,意见结合内外部形势变化,提出强化 8 项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

意见的这一系列重要部署释放了以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确定性,应对技术和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的鲜明信号。

“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 人 工 智 能 + ’为 牵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必将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郑南宁说。(新华社记者 魏玉坤)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