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经济与政治形势。经济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遗毒使得社会生产力低迷,基础设施破败不堪,粮食和原材料等物资供应极度短缺。政治方面,内战尚未完全平息,西方国家又施加国际压力,新中国外部政治局势岌岌可危。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害,物质生活困苦,劳动权益难以保障。为推进经济建设、保护广大工人阶级利益,党和中央政府积极着手建立和发展各级工会组织。在此背景下,安徽省决定在省内分别成立皖南和皖北两大工会组织,以凝聚工人力量,推动地区发展。
皖南区总工会在探索中稳步前行
为推动皖南地区工运事业发展,1949 年 10 月 12 日,皖南区工会工作会议在芜湖盛大举行。会议决定成立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由李步新、郝桐生、施月琴、周学敬、郑家祺、陈定一、刘德臣、史增明、贾晋九位工会代表组成。经过民主选举,李步新和郝桐生分别担任筹备委员会正、副主任。此次会议意义重大,不仅传达了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全国工会工作会议的精神,还确定了皖南地区今后的工运方针和任务,为皖南工运事业指明了方向。
会议之后,皖南区总工会积极行动,将会议精神贯彻到各项具体工作中。领导工人阶级在新生的人民政权下,系统学习工会工作的各种政策,有效解决了过去工会组织建设中名称、委员、会费、经费、组织系统等方面存在的混乱问题。同时,会议还做出重要决策,在公营企业中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及代表大会;在私营企业中,将劳资双方订立集体合同作为实现“劳资两利”的基本环节,把工会代表工人同资本家交涉谈判以及政府劳动局仲裁作为解决劳资争议的合理方式和步骤。通过这些举措,皖南地区工会组织逐步走向规范化。
经过长期探索,皖南地区工会建设工作逐渐步入正轨,在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均取得显著进展。
组织机构方面,不断完善工会组织体系,建立了由职工代表组成的工会委员会,并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和需求,成立了多个工会分会和工会小组,极大地扩大了工会组织的覆盖面。截至 1950 年 6 月,皖南区下辖市县都先后建立了工会筹备委员会。1950 年 11 月,芜湖市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标志着工会组织建设迈上新台阶。
人员队伍方面,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致力于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工会干部队伍。1950年8月7日,皖南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发出明确指示,要求在加强工会组织工作中注重培养积极分子和骨干,充分发挥他们在工人群众中的核心作用,为工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工作内容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1950年1月,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提出半年内完成“按产业原则组织工会”的任务,将皖南全区工人阶级紧密组织起来。为此,皖南区各下辖工会结合实际情况,规定了会议和汇报制度,举办了职工轮训班、业余夜校及俱乐部等活动,并逐一检查各地工运工作,有效提升了工会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皖北总工会在奋进中成果丰硕
为推动皖北地区工运事业发展,1949年11月8日,皖北区在合肥召开了第一次工会工作会议,来自各行各业的80多名职工代表齐聚一堂。大会选举产生了由41人组成的皖北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并从中选出9人为常务委员,李世农任主任,唐晓光任副主任。此次大会传达了全国总工会关于今后方针任务的决议,制定了皖北地区职工运动工作计划,为皖北地区的工运事业提供了有力的领导和支持,有力地维护了皖北地区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皖北地区工会组织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组织机构完善、工人人数增加、公营企业工会建设以及工会整顿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组织机构不断完善,各地工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1949年2月18日,合肥市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成立,5月合肥市职工总会正式成立,后于6月改称合肥市总工会。1950 年 3 月,蚌埠市总工会成立。1951 年 1 月,安庆市总工会成立。这些工会组织的成立,为皖北地区工人阶级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工人人数显著增加,据 1950 年 10 月 6 日统计数据显示,有组织的工人数量从 1949 年的 120756 人增加到237440 人,单位数量也从原先的3个市、4个专区办事处、24 个县和 3 个产业工会,增加到 3 个市、6 个专区办事处、35个县和4个产业工会,充分体现了皖北地区工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态势。
公营企业工会建设成绩斐然,在产业划分上更加明确,分别组织了各类产业工会,并积极开展健全基层组织生活的工作。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所草拟的各种条例也在皖北区某些大型企业中加以试行,如基层委员会组织条例、合理化建议委员会组织条例、小组组织条例等,为公营企业工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工会整顿工作有力推进,有效解决了清除封建头子的问题。通过坚决斗争,将窃夺工会领导权的封建头子清洗或调开,对其中最反动的人员予以镇压,并重新选举组长。例如,宿县专区的泗洪县在清理组织中清除了一半不属于工人阶级成分的独立生产者,净化了工会组织环境。
两大工会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皖南地区和皖北地区工会的建立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影响。这是安徽省贯彻和落实全党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响应和推进国家恢复和建设政治、经济和社会新秩序的重要表现。在各级党委和工会的坚强领导下,安徽工人阶级积极投身各项生产建设工作,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了各行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安徽省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据《安徽工人运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