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调整与工会组织建设需求,在全国总工会的统一领导与组织下,各地工会组织陆续组建,安徽省总工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安徽省总工会的筹备与成立
1952 年 1 月,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迁至合肥,与皖北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合署办公,临时负责人有原皖南区总工会筹委会主任郝桐生、皖北总工会筹委会主任王宇以及副主任张式楷。同年8月19日,安徽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陈雨田出任主任委员,郝桐生和张式楷担任副主任委员。在筹备委员会的领导下,安徽省总工会的筹备工作有序推进。
1953 年 3 月 16 日至 23 日,安徽省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合肥隆重举行。此次大会规模盛大,出席的正式代表有406人,列席代表126人,代表着281608名会员。大会作出重要决策,正式成立安徽省总工会,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同时,会议还选举成立了安徽省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李克民当选为主任。
本次大会任务重大,一方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动员全省职工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此外,大会还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建设会议,传达了全国总工会第六届第二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的精神和决议。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指出了工会工作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强迫命令和违纪现象,同时明确了工会的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
安徽省总工会的成立,堪称安徽工运事业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有力推动了全省职工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至 1956 年安徽省工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前,在全省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中,职工会员人数已从首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前的数量发展到 305392 人,净增 23784人。
基层组织与“建家”活动
安徽省总工会成立后,高度重视基层工会组织的建立与健全工作。截至 1953 年底,全省已建立基层工会 1381个。自1953年起,安徽省总工会紧密围绕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积极学习沈阳“五三”工厂工会以生产为中心的经验,推广“生产、生活、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进一步推动基层工会组织建设。
1956 年,安徽省工会联合会在全面工作规划中,对加强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包括建立和健全各类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会小组民主生活会等。到1957年底,全省基层工会数量大幅增长,已建立基层工会6317个,较1952年增加42%;在全省建立工会组织单位的601014名职工中,会员人数发展至475405人。
工会积极分子队伍的发展
工会积极分子队伍在工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57 年底,在 771 个基层工会中,共有积极分子 95448 名。这些积极分子活跃在工会工作的各个领域,有力促进了工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帮助职工提升技术方面,1956年,合肥、芜湖、蚌埠三市的22家工厂,在各级工会的组织下,成立了 676 对技术互助组,签订 747 份师徒合同,学习推广了362项先进经验。同年,全省工会积极分子和广大职工积极建言献策,提出合理化建议44541件,其中实施建议5203件,创造价值达4203519元。在向科学进军和学习文化技术的过程中,广大工会积极分子不仅自身带头学习,还积极组织带动职工群众共同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干部培训工作
干部培训是提升工会工作水平的关键环节。1953 年 3 月,安徽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便采取业务学习和脱产学习两种方式,大力培训基层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截至1956 年,全省已培训基层工会干部 16208 人,并结合工会工作实际,利用业余时间对大量工会积极分子进行了系统训练,为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据《安徽工人运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