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因长期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与国民党反动统治,安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全省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随着战后通货膨胀结束,市场上商品一度过剩,安徽众多工商企业大量倒闭,商品市场陷入萧条。安徽工人阶级因此遭受沉重打击,大批工人失去生活来源与物质保障。
以皖北地区为例,据皖北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统计,截至1950年8月,皖北各专区共有失业工人30597 人。按安庆、合肥、蚌埠三市 11 月统计,三市失业工人合计8177人。
为妥善安排失业工人的就业与生活,安徽各级工会在党的领导下,主动协助政府,在发动职工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巩固人民政权的同时,会同有关部门成立失业工人救济组织,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失业工人开展生产自救工作。
组织职工开展互助互济运动
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号召在业工人发扬阶级友爱精神,每人自愿捐出一天工资救助失业工人,或利用节假日义务劳动,将所得工资用于救济。以芜湖市为例,1950 年 10 月,全市在岗工人节衣缩食,共捐款 5000 余元、粮食 1.22 万斤、衣服936 件,还成立各类工人消费合作社 19 个。全省其他地区也广泛开展了此类活动。
组织失业工人进行生产自救
各地工会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序组织工人参与开荒、打柴、修堤等活动。
安庆市解放后不久,市工人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组织660名失业工人,办起13个合作社,发动35人下乡打柴,组织410 人参与修复圩堤,安排1668人回乡生产,并为近百人介绍工作。
1950 年 10 月至 1951 年 3 月,芜湖市各级工会组织手工业者和搬运工人 1700 名在火车站排煤,后又组织棉织业工人 108 人分两批与芜湖市供销合作社签订合同,贷得棉纱13件、织布1660匹。
贵池、宣城等地组织码头工人轮流搬运、发展副业。
帮助私营企业复工复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芜湖市部分私营工商户因不了解党的政策而抽资外逃,企业陷入瘫痪;有的停业观望或消极经营,又逢洪水灾害,全市经济形势严峻。1950年3月至5月,芜湖市私营企业共解雇职工800多人。针对此情况,芜湖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按照“劳资两利”方针和市委“劳资协力,渡过困难”“生产自救”指示,发动职工帮助私营工商户复工复业。裕中纱厂是芜湖较大私营企业,因原棉缺乏常不能开工,职工生活困难。在市政府支持下,芜湖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与皖南花纱布分公司商妥,引导工人主动降薪减福利,为工厂节约11万多元、盈利2.4万元,既解决了700多名困难职工生活问题,也使企业渡过难关,资方受到教育。
发放救济款、物资
1950年6月,皖北人民行政公署拨出大米120万斤、食盐100万斤,补助全区两万多名失业工人。9月,全国总工会拨款18534万元,助力安徽失业工人开展生产自救。从1949年4月到1952年底,安庆市共向失业工人发放大米539635斤、现金3.5879亿元(旧币)。
动员回乡生产转业
对于由农村到城市不久或在农村有亲属、可回乡生产的失业工人,工会根据自愿原则,通过说服教育动员其回乡,由救济处开具证明文件,根据实际情况发放路费,特别困难者酌量发给救济金作为生产资金补助。
安徽各级工会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职工就业困难,履行了关心群众生活、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责。据统计,1952年安徽省解决劳动就业情况如下:全部“包下来”旧社会公教人员40722人,安置失业工人和失业知识分子115827人,通过生产自救、以工代赈、资助回乡等方式解决79147名失业工人的就业和生活问题。同时,安徽各级工会发动职工参加互助储金会,开展互助互济运动,解决职工临时急需借款问题。1953 年,安徽各级工会在组织职工发展生产的同时,着重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问题。(据《安徽工人运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