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产流程优化、职业健康防护、薪酬结构调整、食堂菜品更新、职工休息区完善……今年 6 月,在桑尼泰克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组织召开的2025年上半年度职工座谈会上,职工们围绕“提质增效”和“幸福职场”两大主题踊跃发言,从上述多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28条。这场座谈会采用“总部统筹+分厂落地”的创新模式,由公司工会副主席邱菊带领各科室负责人深入生产一线,分别在一厂、二厂与职工开展面对面交流。职工们纷纷表示,这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不仅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公司的关怀,还更加坚定了他们与公司共成长、同进步的信心和决心。
“我们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建立双向沟通机制,打通管理层与职工间的直接对话通道,旨在破除信息壁垒,精准掌握大家的工作状态和生活诉求,既有效提升了组织认同感和忠诚度,又深度宣导企业战略和文化理念,实现目标共识。”邱菊告诉记者,每半年召开一次职工座谈会是公司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的有力举措之一,“近年来,我们锚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抓手,坚守‘以人为本、共治共享’理念,将技术研发与质量服务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民主筑基、人才赋能、文化聚力的特色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之路,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推动企业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持续跃升。”
坚持党建引领 把稳产改“方向盘”
桑尼泰克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9 年,总部位于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现有职工 2000 余名。其主要产品为金属冲压件、焊接件、铝合金制品及总成件等,应用在汽车车身系统、底盘减震系统、转向系统、被动安全系统及新能源三电系统。依托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工业设计中心、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公司获评省智能工厂、省数字化车间、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称号。
“一直以来,党建工作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导航系统’,在公司的改革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据邱菊介绍,自2009年党支部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坚持“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工作思路,积极构建党群工作一体化模式,通过党支部与管理层交叉任职的创新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推进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目前,公司党支部下设 5 个党小组,培育出国家级工人先锋号、省标杆班组等多个先进集体,公司也先后获得省级“双强六好”非公企业党组织、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五星级党组织”等称号。
为让党建工作真正成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强引擎”,公司聚焦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常态化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创建活动,设立12个党员示范岗位,引导党员产业工人在技术攻关、质量提升中冲锋在前,如:2024年,技术党小组牵头完成的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壳体项目,不仅为公司奠定了高新技术基础,还成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践的鲜活样本,为公司创造了亿元产值。
突出民主筑基 畅通产改“连心桥”
优化激励体系,强化工会担当。今年 3 月,公司工会委员会组织召开第四届第三次职工代表大会。此次大会旨在通过民主讨论、修订《员工奖惩管理制度》,确保制度公平、透明,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与企业长远发展。会议期间,职工们积极建言,从奖惩力度、奖惩合理性等多维度提出疑问和建议。
此次大会是公司创新构建立体化民主参与体系,推动产业工人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力军的一个缩影。
“产业工人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主人翁,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公司的发展基因中。因此,我们通过召开职工座谈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举措,倾听产业工人的心声,了解产业工人的需求。”邱菊介绍说。
在沟通机制方面,每半年召开一次的职工座谈会广泛覆盖技术骨干、新老职工及一线代表,其建立的“48 小时响应”机制实现85%的诉求现场答复,复杂问题在2个工作日内形成解决方案并及时公示。
在权益保障方面,公司以“职工代表大会+OA线上通道”双平台搭配制度拟定,意见和建议收集、分类、督办、反馈、评价五步工作法,确保产业工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得到高效解决。
在创新激励方面,公司以合理化建议和金点子制度进一步激发全员的创新热情。2024 年,公司共收到改进建议 128 条,其中 95 条已落地转化,创造直接效益超 190 万元,发放奖励资金20余万元。
强化人才赋能 点燃产改“动力源”
同台竞技赛技能,各显身手展风采。2024 年 5 月,公司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大赛共设 10 个参赛项目,分别为:机器人编程、电气维修、磨床、金蝶云、检验、叉车、冲压冲床、3D 设计、模具组装、机加工。经过为期四天的激烈角逐,大家用智慧诠释专业技能的魅力,用热情展现职业素养的卓越。
事实上,此次大赛的举办不仅有效提升了公司产业工人的整体技能水平,激发其在竞技中发现自身不足,在交流中持续深化合作,还是公司着力搭建人才培育机制的生动实践。
“我们深知,人才培育是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核心,为此,我们搭建起集培训赋能、竞赛强能、晋升筑阶、激励增效为一体的人才培育机制,为产业工人实现技能提升提供有力助推。”邱菊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积极开展各类技能竞赛,覆盖20个工种,涌现出近 40 名技术能手,多人在宁国市、宣城市职业技能竞赛及苏浙皖省际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带动车间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
同时,公司全面展开精准有效的分层培养,针对一线工人、技术骨干、管理层实施差异化培育,近三年开展数控操作、质量管理等专项培训40期,覆盖800余人次,使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平均提升30%。
此外,公司还推行“学历+能力”双提升计划,与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专升本通道,近三年奖励 65 人完成学历升级,累计培养近百名复合型人才,其中技术骨干占 58%、管理层占 42%,投入奖励资金 15 万元。公司子公司桑尼泰克(昆山)精密零部件有限公司计划部经理程先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入职 18 年来,他从一名普通的焊接工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部门主管,并通过双提升计划实现学历和岗位的双升级,获评宁国市劳动模范、宁国市“最美一线员工”、宁国市首届“最美工匠”等称号。“得益于双提升计划,它不仅增强了我个人的专业能力,还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可谓是一举两得。”程先明感激地说。
注重文化聚力 筑牢产改“暖心巢”
“公司以实际行动传递‘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形成了关注产业工人健康的组织文化,帮助我们发现自身健康隐患并及时干预,守护我们的身心健康。”今年 7 月,公司联合其子公司宁国桑尼泰克精密铝制品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的职业健康体检获得了产业工人的一致好评。本次体检重点针对冲压、焊接、铝挤压及铝压铸车间等特殊岗位的 800 余名产业工人,提供粉尘、噪声、高温、电焊烟尘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专项健康检查。
其实,除了每年定期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并建立产业工人专属健康档案外,公司还从多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倾力打造“家文化”生态,让产业工人感受到如家般的温暖:建造现代化活动中心,开设健身房、休息室等,进一步增强产业工人的身体素质;定期组织读书会、兴趣小组等活动,丰富产业工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其在工作之余也能够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此外,在践行社会责任的道路上,公司也始终以实际行动彰显担当。“我们以燕津教育基金项目为核心,开展助学与奖学并举的公益项目,近三年累计投入百万元,为困难学子送去求学希望,为优秀学子注入前行动力。”邱菊表示,这份持续的投入和坚守,正是公司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以人为本、共治共享”理念在社会层面的延伸,生动诠释了公司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赋能下,既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又心系教育、反哺社会的责任和担当。(本报记者 夏梦 通讯员 刘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