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全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累计完成治理4942个水体,治理面积约2391万平方米。
安徽建立了省统筹推进、市督促调度、县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将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问题纳入“访企入村”专题行动共性问题清单,先后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全省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暨群众“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强力推动治理工作。
省生态环境厅采取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方式,排查出5692个农村黑臭水体,制定“一水一策”治理方案,提出“三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和服务业污水)、一清(清理内源污染和垃圾)、一修复(修复水体生态)”治理措施。
各地积极探索,总结提炼了“贝鱼草菌藻”水生态修复、“土地渗滤”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以用促治”等治理和管理模式。
我省还积极争取宿州、亳州、六安、蚌埠4市入选国家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每市获得 2 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省财政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从 2023 年起每年统筹 5 亿元,带动地方统筹资金约 60 亿元用于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其中省级安排 8.6 亿元,支持 30 个县(市、区)开展省级试点。出台奖补办法,对治理任务重、成效好的 40 个县(市、区)给予3589万元奖补,形成奖优罚劣的良好氛围。
据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进一步优化治理措施,强化源头治理,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农村水体资源化利用,确保2026年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本报记者 余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