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10-1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从赋诗言志看孔子“学以致用”的智慧内核

    摘要:孔子曾说,熟读《诗经》三百篇,却处理不好政务,出使外国也无法独立应对外交事务,即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这并非否定经典的价值,而是直指学习的核心要义——知识必须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春秋时期“赋诗

  • 秋色胜春光

    摘要:

  • 人闲桂花落

    摘要:我家的桂花树又长高了,遮住了半个院子的阳光。母亲每次晾晒衣物时,总会抱怨桂花树碍事,说它中看不中用,结不了邻家桃李枣橘那样香甜的果实。到了中秋节前后,桂花花香满园,母亲又高兴起来,尤其是听到别人说:“

  • 栾树秋声

    摘要:秋天,走到街上或是公园里,会看到整排栾树突然就把秋点燃了。此前只觉它春夏寻常——春芽是藏在叶腋的胭脂痣,夏花是碎金筛落的寻常景,直到这日撞见满树蒴果,才惊觉这树原是把三季的光阴都淬成了火焰。那圆锥状的

  • 汊水河的秋

    摘要:休宁的汊水河,在秋日里宛如一位温婉的画者,用斑斓的色彩与独特的风情,绘就出独属于这个季节的绝美篇章。当秋风轻拂时,汊水河从夏日的热烈中渐渐苏醒,两岸的草木率先感知秋的讯息。山峦间,枫叶似被点燃,一团团

放大 缩小 默认

栾树秋声

   期次:第8683期   作者:□华章

秋天,走到街上或是公园里,会看到整排栾树突然就把秋点燃了。此前只觉它春夏寻常——春芽是藏在叶腋的胭脂痣,夏花是碎金筛落的寻常景,直到这日撞见满树蒴果,才惊觉这树原是把三季的光阴都淬成了火焰。那圆锥状的果实生着三瓣薄壳,熟透时红得透亮,风过时哗啦啦地摇晃,像是在枝头挂满了小灯笼,连灰扑扑的城墙都被映得泛着暖光。

我喜欢栾树,缘于妻子。前几年,她经常在我耳边唠叨着,什么栾树这好那好,开花五颜六色,漂亮极了。从那以后,每到秋天,经常陪她看这树的花开花落,随之,我便时常查阅资料,去了解它、熟悉它。

古籍里早有记载,说它是“摇钱树”,《农政全书》写它“结薄壳,中有子,大如豌豆,乌黑色。人多摘取,串做数珠,叶味淡甜”。有一次,我蹲下身捡一枚落果,手指刚触到膜质的壳,它就“啪”地裂开,滚出颗黑珍珠似的种子。栾树的红是有层次的。低处的果先染透,像着了火的云层压在枝头;高处的还留着青黄,仿佛火焰的余烬里藏着未燃尽的春。最妙的是叶片,入秋后渐次转黄,却不是梧桐那种衰颓的枯色,而是带着阳光沉淀的金,与红果相衬,竟似古画里“丹枫映碧潭”的意境,只是这碧潭被揉碎了,洒在青灰色的城市肌理间。

我记得,书柜里一本《健康百问》的书页间还夹着片干枯的栾花瓣。那是前年在植物园采的,当时有个老中医指着栾花说:“这花叫‘栾华’,清肝明目最好。”他蹲在坡上采花的模样,像在捡拾散落的星辰,淡黄的花瓣上还沾着晨露,凑近了闻有股清苦香。想起当时的情景,不禁诵起李颀“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的句子,原来草木的药性里,早藏着山水的清韵。

汉代《春秋纬》在关于墓地植树的部分写到“大夫……树以栾”,士大夫墓地多植此树,取其“木质坚硬,四季不改”的贞性。更令人称奇的是它的适应性。在太行山见过石缝里的栾树,根系如铁索般缠紧岩壁,却能把蒴果结得比平地还艳;在东北林场见过零下三十度气温里的栾树,别的树都裹着冰壳,它的枝干却挺得笔直,伐木工人说:“这木头像铁,做枕木百年不腐。”忽然明白为何《救荒本草》要把它列进“救饥”篇——这树原是把苦难嚼碎了咽下,再把甘甜捧出来的。

栾树的实用里总带着诗意。江南的染坊至今还用栾花做染料,《天工开物》中记载“栾花与苏木同煮,得深黄色”。有一次,一位浙江的朋友告诉我,曾在乌镇见过老匠人染布,木盆里的栾花汁煮成琥珀色,布匹浸进去再捞出,竟像把夕阳裹在了布里。更妙的是其嫩叶可食,《野菜博录》中说“采花、嫩叶焯熟,油盐调食”,春日里将其嫩叶焯水拌酱,竟有股类似香椿的清冽,只是多了层岁月沉淀的回甘。

最动人的是它的时序之美。春日嫩叶如胭脂点染,夏日黄花似碎金落肩,秋日红果若灯笼照夜,冬日枝干犹铁骨撑天。在南京明城墙下见过一株六百年的栾树,树根扎进墙砖缝隙,每年秋天,红果与古老的瓮城砖相映,竟似把历史煮成了一坛醇酒——那些故事,都藏在这树的年轮里,随着秋声一起,在光阴里簌簌作响。

夕阳下,整排栾树如同燃烧的星群。我站在树下抬头看,红果在夕照里透明如琥珀,能看见种子在壳里轻轻晃动。环卫工人扫起落叶时,我捡了片夹进笔记本。那叶片边缘的锯齿像裁剪过的绸缎,叶脉间还留着夏日阳光的指纹。回家路上经过幼儿园,看见孩子们正把栾果串成项链,小脸上映着红光,像捧着簇簇小太阳。有个小姑娘跑过来,往环卫工人手里塞了颗红果:“阿姨,这是秋天的星星。”

是啊,这是秋天的星星。当它的红果在深秋的枝头闪烁,我总觉得,那是千年岁月在向人间眨眼睛。它看过长安的月,听过洛阳的风,守过古墓的寂,最后把所有故事都酿成了这树顶的火焰,准时点燃人间的秋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