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有母子豚出水!”随着调查员一声轻呼,一对灰白色的江豚先后跃出江面,幼豚紧贴母豚腹侧,溅起一串银色水花。近日,由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庆师范大学联合组建的江豚野外调查组,在长江马鞍山段小黄洲洲头和采石矶水域分别目击到“母子豚”嬉戏的场景,调查人员详细记录了江豚发现数量、活动轨迹、栖息地等信息。
长江江豚,素有“水中大熊猫”“微笑天使”之称,是极度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长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旗舰物种。近年来,随着马鞍山市持续加强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推进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长江马鞍山段渔业资源恢复明显,江豚等稀有水生生物频现,江豚种群稳定且呈增长趋势。
监测数据显示,长江马鞍山段鱼类规模、资源密度较禁渔前分别增长 1.5 倍、2 倍,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水生生物栖息地人类活动影响指数均居全省前列。长江江豚数量自 2022 年起实现止跌回升,目前已恢复至1200 余头。
“微笑天使”接连亮相,缘于一张跨区域的保护大网。2022 年,为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跨行政区域江豚保护体系,更好地提升长江江豚保护实效,马鞍山市与南京市、镇江市协同制定的《关于加强长江江豚保护的决定》正式施行,成为国内首个跨行政区域江豚保护地方性法规。
近年来,马鞍山市农业渔政执法部门加强日常巡护,与南京、镇江两市持续开展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形成“水上+岸上”“白天+黑夜”全时段巡护网络,长江江豚保护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为促进长江生态平衡、丰富江豚饵料资源,马鞍山市还将增殖放流写入长江生态保护“清单”。今年以来,已在长江干流、青山河等水域放流鲢、鳙、豆蟹等水产苗种约 400 万尾,有效补充江豚天然饵料,提升水域生物链完整性。
随着“十年禁渔”深入推进,一幅“水清岸绿、豚跃人欢”的长江新画卷正在马鞍山徐徐铺展。下一步,马鞍山市将继续完善多层次、多维度的跨行政区域江豚保护体系,拓展“监测——投喂——执法——修复”全链条管理模式,让“长江大保护”马鞍山样板更加鲜亮,为“微笑天使”常驻保驾护航。(黄筱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