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日前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从安徽银保监局到安徽金融监管局,我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金融监管总局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主线,做实“五篇大文章”,推动全省金融运行呈现出“总量增、结构优、风险稳”的良好态势。
一是锚定“稳大盘”,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动能。我们着力稳预期、强信心,近五年全省各项贷款连跨四个万亿台阶,余额达到9.25万亿元,年均增速超 13%。充分发挥保险“稳定器”作用,累计赔付支出 3372 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3%,保险资金运用余额 4182 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速超 20%,高于全国平均 10 个百分点以上,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
二是赋能“优创新”,构建更完善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启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推动金融资源向新质生产力加速集聚,构建了多层级立体化的组织体系,构建衔接有序、广覆盖的全周期接力式科技金融产品矩阵,将“贷投批量联动”试点推向全省,批量化破解早期科创企业融资难题,并推动“初创信用贷”“成长接力贷”“成果转化贷”等专属产品落地。积极争取并落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类科创金融试点政策,推动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全国首家区域中心在安徽成立运行。“十四五”期间,全省科技型企业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年均增速超40%,截至9 月末,科技及相关产业贷款超过 1.7万亿元,总量占比提升至 20%,科技保险累计为全省超过 2 万家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5.02万亿元。
三是聚焦“民之需”,厚植金融服务为民底色。一方面,深化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推动银行对全省732万户民营和小微企业进行了全覆盖走访。截至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是 2020 年末的 2.5 倍,达到 1.5 万亿元;同时,大力推动融资成本下降,全省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已低至 3.58%,让企业真正“贷得到、贷得起”。另一方面,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服务老龄化社会和特殊困难群体保障需求,涵盖储蓄、理财、保险、信托等产品类型的商业养老金融体系逐步健全,全省银行机构开设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数突破641万。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平稳运行,“安徽惠民保”累计承保近 500 万人次,已向 5 万余人次赔付 3.5 亿元,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重特大疾病负担。“防贫保”组合保险累计为223万户次脱贫户和监测帮扶对象提供特色种植业、养殖业风险保障 884 亿元,为1528万户次脱贫户提供健康险、意外险、家庭财产险等风险保障。
四是精准“优结构”,强化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精准度。在房地产领域,落实融资协调机制,对“白名单”项目审批金额超2000亿元,贷款投放率90%,位居全国前列。在绿色领域,绿色贷款余额1.62万亿元,年均增速超30%。在农业保险领域,持续推动农险经营机构深化“农业保险+”改革,三大主粮保险覆盖率超90%,保障规模较“十三五”末增长152%。
五是全力“守底线”,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基础。“十四五”期间,金融风险数智化预警机制扎实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稳妥化解,推动部分高风险金融机构有序出列,累计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3000亿元,超过去十年的总和,银行业资产质量连续19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等主要监管指标好于全国,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 6400 亿元,应对各类挑战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底气更足。
下一步,我省将锚定“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科学谋划“十五五”时期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提升监管的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助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做出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