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徽工人运动史》 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动工人阶级恢复和建设国民经济的重要举措。其主要形式丰富多样,一方面动员各行各业工人开展不同形式与内容的劳动竞赛,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先进生产经验和工作方法,成为推动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
运动开展背景与政策推动
1950 年5月,全国总工会召开全国工会生产工作会议,聚焦基层工会组织开展劳动生产竞赛和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会议拟定的群众发明奖励条例和合理化建议委员会组织条例,均被中共中央政府采纳。同年 8 月,政务院颁发《关于奖励有关生产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决定》,为劳动生产竞赛的开展注入强大动力。
皖南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1950年10月9日,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发布关于工会面向生产及开展生产竞赛的决议。决议明确群众生产竞赛由各级工会统一领导,企业或资方应给予支持,并依据全国总工会生产决议精神,结合皖南区实际,将工会工作重心放在降低成本、反对浪费、节约原料、爱护机器、保证产品数量和质量、遵守劳动纪律、按时完成生产任务等方面。
运动开展成效显著
决议发布后,皖南区广大职工踊跃参与生产竞赛,在不同行业和岗位上积极作为。安庆市第一纺织厂职工改进工艺设备,使棉纱损耗率从8.5%降至5.5%,大幅节约原料和成本;芜湖市第二机械厂职工自制简易工具和夹具,提高机床加工精度和速度,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马鞍山第一钢铁厂职工采用新型炉料和冶炼方法,将钢水含碳量从 0.8%降至0.4%,有效提升钢材强度和韧性。
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工矿业掀起与马恒昌小组竞赛的热潮。1950年10月,皖南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皖北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组织全省工人向马恒昌小组应战。安徽职工积极投身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工厂当战场,机器当武器”的口号广泛流传。
安徽职工在动脑筋、找窍门改进生产工具、操作方法以及劳动组织等方面成绩斐然。据统计,1950 年安徽工人提出合理化建议4354件,1951年提出1630件,开展竞赛期间共提建议3556件,其中2196件被采用。在改进生产技艺方面,蚌埠铁路分局工人黄远昌创造出车辆自动分离器,保障车辆连接操作安全,缩短调车作业时间;芜湖纱厂管理员骆云星改进钢丝车工作法,提高看车能力,大幅减少回花率;蚌埠麻袋厂徐秀兰创造纺麻线操作法,使该厂麻线产量提高20%;蚌埠铁工厂车工唐鹤年改造工具,探索出多刀多刃操作法,使该厂铁具生产率提高两倍多。
安徽各地工人还推广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先进工作方法。安徽建筑公司在东南医学院工地推广苏长有砌砖法,打破传统思维,使砌墙率提高 10 至 12 倍,节省工程费用27.5%,降低物料损耗 12%,较预定完工期限提前 28%;宣恒雨小组创造的四刃双创工具,将三道手续并为一道;贾成文改进的苏长有铺灰机,实现“四好合一好”;苏克红发明的新砌砖表尺,将预传时间节省一倍多;东海烟厂的张淑云工作法,使全厂月产烟量从1.55万条提高到1.99万条,产品产量增加28%。
安徽国营贸易系统职工在“扩大城乡物资交流,活跃市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要求下,积极开展红旗竞赛运动。全省九大公司在降低生产费用方面,共计节约利息4.60亿元(旧币),节约资金 358.5 亿元(旧币),有力促进了安徽省工农业生产。
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职工存在地域宗派观念,在竞赛中互相攻击、嫉妒、讽刺、谩骂等,如芜湖铁工厂、安徽机械厂等干部与工人存在分歧,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竞赛初期,职工对劳动竞赛存在顾虑,认为“老年人吃不消”“计划订高了怕完不成,订低了又怕不好看”“留一手”,因而对生产竞赛持观望态度;生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弊端,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范围和操作程序不明确、职责分工不清等现象较为严重;少数基层工会干部被提拔时是生产积极分子,到领导岗位后却出现工作消极的态度。
尽管增产节约运动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它适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形势,在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