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岁老人,传奇人生,郁蓬山的笑容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家住蚌埠市淮上区八大集农场的郁蓬山老人是当地有名的“老寿星”,今年已有101岁,曾获得“蚌埠好人”“安徽好人”称号。2018年4月,她登记成为安徽省红十字会遗体(器官)捐献蚌埠医学院接受站第649位志愿捐献者,成为蚌埠市年龄最大的捐赠者。2019年6月28日,郁蓬山上榜“中国好人榜”,被评为“助人为乐好人”。
近日,郁蓬山老人从新闻中得知,全国上下都在倡导节约粮食,制止餐饮浪费,她回想自己的百年人生,感触颇深。她认为,节俭不但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持家意义重大,是我们的传家宝。
节约粮食从日常做起
8月14日中午,笔者来到郁蓬山的家中时,老人刚刚吃过午饭,正和儿女们一起看电视。老人思维清晰,声音洪亮,看到笔者到来,笑容满面地打招呼:“过来凉快一会。”“我们中午吃的是烧茄子和馒头,茄子是自己种的,面粉也是家里收的小麦磨的,平时不用买啥菜。”老人的女儿,已经77岁的葛国侠说,家里养了鸡,鸡蛋不用买,菜地里有辣椒、茄子、小葱、韭菜等,米面也是自家地里收的,老年人牙齿不好,每顿饭烧烂最重要,平时他们吃得最多的就是馒头、面条、包子和韭菜盒子。
葛国侠的家在南京,孙子都20多岁了,为了照顾母亲,她已经来蚌埠很多年了,像小时候一样与弟弟葛国和一起,每天依偎在母亲身边。
“俺娘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能剩饭、不能浪费,饭每次少做一点,吃完了下顿再做。”74岁的葛国和说,母亲从小对他的影响很深,作为一名木匠,他将每次多余的木料都很好地利用起来,一点也不剩,大一点的就做小板凳,实在不行做个笔筒也不错。
艰苦朴素尽心育人
葛国侠回忆,从小到大,母亲做针线活是最好的,全家人的衣服都是她自己做的,衣服穿破了,都是自己补。兄妹三人年龄相差三四岁,弟弟妹妹永远穿的都是大哥穿小的。
葛国侠说,十里八村都知道老人衣服做得好,经常有娶媳妇的来请她做嫁衣,为了赶制衣服,母亲都没时间做饭,连日连夜做出来,给新人送去。“最让我们后代骄傲的是母亲的教师生涯,她可能是我们这里年龄最大的老师了。”葛国侠介绍,母亲出身大户人家,上过私塾,还精通传统音乐,擅长吹笛子和箫。抗日战争时期,郁蓬山在老家蒙城县泰山小学当老师,带着学生一边躲避日寇一边学习。“母亲曾多次和我们说过,当时很多学校都被炸毁了,1942年,她就去教育部门要求重新办学校,带着介绍信,推着独轮车,带着年幼的大哥和衣物,走了一天才到20多公里外的三义镇,但学校受损严重无法办学,她又回到泰山小学,一个人办了一所学校。如今当地还健在的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是母亲的学生。”葛国侠介绍。
郁蓬山回忆,当时条件艰苦,为了让学生有课桌使用,她用土坯堆成课桌,将上面打磨平整,让学生趴在上面写字。学校师资匮乏,就她一个老师,她一人肩负语文、算术、音乐等多门学科教学任务。女儿葛国侠当时刚出生不久,郁蓬山去教书时就把她放在床上先哄睡着,有时回来时找不到孩子,原来是爬到床底下了。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1958年,郁蓬山进入蚌埠市原第三玻璃厂,当了一名配料工人。
“人家都说粉尘有毒,时间长了对身体不好,别人不干,但我不怕。”郁蓬山说,她在工厂里干了15年,然后下放两年后,又回到工厂,一直工作到1979年她60岁退休。“母亲晚上有时候睡不着,就和我们说她年轻时的事情,她记忆力很好,经常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孙后代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要惜福、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小儿子葛国和表示,郁蓬山一生艰苦朴素,是全家人的精神楷模,能陪在她的身边是最幸福的事情,希望子孙后代都能学习母亲这种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的精神。
郁蓬山老人的一生,平淡却不平凡。一辈子坚守对学习的热爱,在战火连天的年代化解困境教书育人。她的善良,如春风和煦,微微拂面,让人倍感亲切和温暖。她的开朗,似雨后清荷,那么明净而富有感染力。最珍贵的,还是她永远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陈昂 周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