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今年疫情中我就被老家村民光荣地称为守望相助的“秀才郎中”。我为自己用心给家乡老人带去一丝温暖感到欣慰和自豪,也理解了作为一位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我保持一颗平凡心,高兴接受这一荣誉。
我的老家在长江边坝头港南岸。这里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大平原,树木苍翠,鸟语花香,风光秀丽。村庄上的人们团结和睦,互敬互帮。
老家的浓浓的乡情让人感觉格外的亲切。我离开老家到城里教书三十多年了,城里车水马龙的喧闹总不能让我抛开对家乡的眷恋。那些亲邻大伯、老婶的笑脸成了我对家乡敬仰的化身。
每次要回家看老妈前,我都给当年认识的一些亲邻大伯、大婶逐个打电话,问问他们身体健康情况,帮他们买些常用药带回去。
今年冬天,一个刮着凛冽寒风的阴天里,我备好要带给老妈和亲邻的药,心情急迫地回到老家。刚坐下不久,就听有人说村里因为要抗击新冠肺炎,可能马上不让车辆进出,要设岗封路。
老伯大婶们去地里干农活了,还一个人都没见着。他们是勤劳的人,年岁大了,常年忍受着疾病和疼痛的折磨。他们不认得字,以前他们是一起来听我讲,共同记住带回的药怎么服用。这次怎么办?我急得身上发热,心呯呯直跳。
我沉下身子,拿着树枝在地上漫无目的地画着,眼睛望着广阔田野里绿色的油菜,地上的土被我划出一道道深深的口子。
老妈拿来两把小椅子,走到我面前,慈祥地看着我。我顺便接过一把椅子跟老妈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老妈轻轻地和我商量说:“药买来了就留下,他们要用药时我就打电话问你。”“你也不认得字,和你讲不也是白讲吗?一会封了路,他们要用药时,打电话不也是干瞪眼吗?”“你也要赶紧走啊,一会出不去了,影响你的工作。你还要去完成扶贫任务,那些比我们困难的人更需要你。”
想着自己的工作任务,看着老妈端来的热茶,脚又无聊地踢着地上的枯树枝。
老妈在一旁把药又看又摸,舍不得放下,又不知如何是好。“儿子,一次吃三粒的,我放三粒米在旁边好不?”老妈也是着急地问我。“好,要是米弄掉了呢?哪盒药治哪个毛病也不知道哇?”我细声问,但老妈朴素的方法让我在情急中找到了解决问题之道。
我拿来纸和笔,告诉老妈:“一次吃三粒的药我画三条杠可以吗?”“这样可以。”老妈响亮的回答让我更有兴趣了。治头晕的药我画一个大圆圈,里面画上两个小圆圈代表眼睛,这样来表示头。在大圆圈正上面再划上波浪线表示头晕,认得吗?“认得。”“治肚子疼、拉肚子的药我画一个椭圆表示肚子,往下画上省略号,表示排便,行不?”“这样行。”
“治胃药的药我画一个椭圆表示肚子,再画一根管子,食物从上流下来,中用不?”“中用。”我一口气在药盒上画了三十多种符号,老妈像一位小朋友高兴地不断在旁响亮地回答着“好”,她心情是那么满足、喜悦。
画完后,我麻利捡好纸笔,轻轻对老妈说,我要走了。老妈望着我点点头,轻轻拍着我的衣服,叫我一路上要小心注意防护。
走得好远了,我回头望望,只看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模糊的身影站在风中望着我,八十多岁的老妈今年只能一个人静静在家,默默守候了。
过年时,我打电话回家,老妈高兴地说:“儿子,我很好,大婶大伯们都很好。他们都说你在药盒上画图这法子好用,多亏村庄出了一位‘秀才郎中’,不然我们这些老骨头疫情期间恐怕都要倒下了。村里、镇上还来了些干部,他们说慕名来‘秀才郎中’家取经,把咱们药盒子上画的图拍照拿去学习了,说好多不认得字的留守老人正是想用你的办法来服药治病。”“老妈,没什么,这是些举手之劳的小事。你让大婶大伯们少出门,安心在家。我过段时间再去看你们,替你们买的口罩,我把它先捐给最需要的人吧。”“做得好,你就捐给他们吧。我们不出门,村里没闲人,空气好,一时也用不上。你把工作做好,等疫情结束再回来。”
老妈不识字,但她非常大度。老妈知道为战胜疫情,有无数的人在齐心协力,默默付出。
(杨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