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活动阵地,唱响传习之声。”党委有号召,工会有行动。2018年4月份以来,淮北市总工会积极探索新时代职工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从强化中心宣传、教育、服务功能入手,逐渐形成了“12345”模式。一年多来,先后建立中心53家,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600余场,成为引领职工群众学习、传播、践行新思想的大舞台。
“1”:建强一个阵地,擦亮中心形象
搭好活动平台。坚持把阵地建在职工身边。依托现有的职工服务中心、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工会阵地,以“1+3”分类工作法启动中心建设。不求“大而全”,每个单位选择突出一至两项服务功能,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建设。定好建设标准。按照“传习功能完善,宣传氛围浓厚,注重细节品质,彰显工会特色”的思路,统一有固定场所、有统一标识、有专人负责等“六有”建设标准。在活动设置上,实行“月+周”双活动制度,每月组织一次文明实践活动,每周与政治学习相结合,开展一次学教活动,实现了中心活动的常态化。在经费保障上,实行“单位拨一点、工会掏一点、市总补一点”的办法,市总工会先后以项目化资金补助的方式,拨付50余万元用以支持基层中心建设。
“2”:组建两个团队,唱响传习之声
一是组建精英团队。邀请专家学者、工会主席、劳动模范、工匠大师等为授课讲师。既传授业务技能,也探索工运理论,还传播网络、声乐、保健等职工喜闻乐见的专业知识。安徽煤电技师学院依托劳模工匠大师工作室,成立20余人的新时代劳模工匠大师文明实践团队,除了传授业务技能外,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传播新思想,每年让4000余名受训职工接受洗礼,实现了劳模作用发挥的新突破。
二是集聚“草根”群体。组建总数近400人的新时代职工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其中既有职工文艺骨干,资深写手,还有网络达人、影视制作爱好者。中心提供平台和舞台,让他们相互配合、各展所长。元宵灯谜、端午诗会、七一歌会等活动在中心轮番上演、常年不断。淮矿集团工会在中心常态化举办传习诵读、文学沙龙等活动,使之成为书香四溢的学习交流平台。
“3”:坚持三个面向,扩大有效覆盖
坚持面向企业职工、面向工会干部、面向机关社会。树立资源共享的理念,充分发挥新时代职工文明实践中心的公益职能,为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开展活动搭建平台。截至目前,仅市级中心就先后承接全市40余家单位(团体)文明实践活动60余场,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不久前,相山区依托中心,在门前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进一步凸显了中心的集聚效应。
“4”:把握四个重点,满足职工需求
一是讲理论政策,二是讲道德修养,三是讲传统文化,四是讲法律知识。自觉呼应供给侧改革需要,通过形势宣传教育、律师讲堂等活动,引导职工正确认识改革发展稳定、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做到依法理性维权,助推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5”:丰富五种形式,增强活动实效
这5种形式是:进行示范性宣讲、组织走动式活动、开设网络课堂,开展技能练兵,并唱响文艺之歌。
依托新时代职工文明实践中心,大力推广“五个一”活动模式,即看视频、学原文、讲故事、谈感悟、唱歌曲,保证程序不走样,内容不缩水。让“流动传习课堂”“传习大篷车”走出中心,走进车间班组、工业园区、工程项目部,广为传播新思想。市运管处工会精心打造“流动文明实践站”,选拔培训优秀出租车驾驶员作为流动文明实践志愿者,实现了“新思想”宣传时时刻刻“在路上”。 (丁建军 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