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没想到能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这个光荣的称号。”在参加完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之后,我省举重运动员、奥运冠军孟苏平说。平实的语言,质朴的性格,正如她运动生涯一样,一路前行,举重若轻。
心系抗疫:“为国家献爱心”
上个月,孟苏平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接受了党和国家的最高礼赞。回到合肥之后,她马上就投入到刻苦的训练之中。她淡定地对记者说:“非常感谢组织给予我这份殊荣,我觉得要更加努力地奋斗在一线,脚踏实地地履行使命。”
她以实际行动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今年2月8日,她心系疫情一线,向安徽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捐款10万元,支援由中国妇基会发起的“加油!抗疫天使”公益项目。
“这次新冠疫情防控斗争中,很多医务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为全国人民筑起一道健康的防线,我觉得他们非常伟大。”她说要尽个人的一点微薄之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受到党和国家的多年培养,一定要为抗击疫情尽力量,为国家献爱心。”
奥运夺金:“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外界看来,孟苏平是幸运的。幸运地搭上了里约奥运的“末班车”,夺得奥运金牌之后,不仅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当选了党的十九大代表,今年更是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其实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各种荣誉的背后是长达10年、乃至20年的艰苦努力。登台夺金的光环,却是她默默付出的结果。
2016年的7月18日,中国里约奥运代表团成立,一开始并没有孟苏平的名字。对于绝大多数运动员来说,能参加奥运会是毕生的追求,一旦无缘,就可能直接结束运动生涯了。然而孟苏平没有放弃,从国家队回到省队,依然在训练场挥汗如雨,保持着运动状态。过了四天之后,孟苏平忽然接到了去里约的通知。原来那年整个俄罗斯举重队被突然禁止参加里约奥运会。由于俄罗斯队在大级别上实力非常雄厚,因此他们的禁赛一下子改变了里约奥运会举重项目的竞争格局。中国举重队紧急开会商讨,最终决定将女子举重小级别的48公斤级调整为大级别的75公斤级,以增强夺金的机会。作为女子举重75公斤级的国内第一人,孟苏平自然当仁不让。由于她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竞技状态,最终以抓举130公斤、挺举177公斤、总成绩307公斤的佳绩获得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拿到了第15枚金牌。
辉煌背后:“十年没回家过节”
孟苏平的家乡在马鞍山市博望区新市镇老鸦村,当2003年她被启蒙教练于基林看中,并推荐到马鞍山市体校的时候,家人并没有想到今后会有如此辉煌的经历,更多的仅仅是想着这孩子以后能有个“饭碗”,或者是一技之长,以后或许当个体育老师。然而在夺得奥运金牌之后,小村庄却是一片沸腾。
谁又能想到,她常年在外训练,已经十多年没有回家过春节了。她的父亲就说过,“自从2006年女儿到省队训练之后,无论是春节、端午和中秋,几乎都没有回家过过节,一直都在坚持训练。”
这句话听起来有些心酸,然而她的妈妈有一次无意中说出的事情,却更令人动容。有一次她无意中发现女儿会随身带着剃须刀片,“我在想一个女孩子装着剃须刀干嘛?后来才知道那是用来剔除她手上的老茧。”就是这样年复一年的艰苦训练,马鞍山的这个小村庄走出了一位奥运冠军,这也是继许海峰、邓琳琳之后安徽历史上的第三个奥运冠军。
追逐梦想:“要为年轻人做表率”
当孟苏平踏上举重这条路时,很多人说她的天赋与生俱来,四肢匀称、肩宽背厚、腰肌发达,同时头脑冷静、大智若愚、悟性较高,她被业内人士誉为举重运动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当初只想当个体育老师的孟苏平,却跟很多人一样,没有想到她的运动生涯并不平坦。尽管前面有太多的艰难困苦在等着她,但这一路走来,冷暖自知,举重若轻,无怨无悔。
现如今,她作为省女子举重队年纪最大的运动员,依然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我要站好最后几班岗,努力完成任务,备战奥运会和全运会。”她告诉记者,“目前我是正处于恢复训练期,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讲的话,恢复确实有点慢,但是我觉得我的精神,对训练的热情,对训练的态度,能促进年轻的运动员,能带动他们往更高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本报记者 万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