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到余治淮先生是在我离开黟县前一天晚上,朋友安排在一个叫“老渔塘”的饭庄小聚。他走进门的时候,我未太留意,以为是朋友邀请来的客人。直到介绍他的名字,我才注意到,这位神交已久的徽州文化学者个头不高,脸上挂着温和的微笑,一副谦谦学者的样子,70多岁的人,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很多。
一
余治淮是土生土长的黟县人,由于父亲早逝,十五岁便辍学谋生。后来,他走上戏曲文学创作之路,成为著名剧作家。
20 世纪 80 年代初,余治淮潜心写作,创作出新编现代黄梅戏《幽兰吐芳》。该剧最初由歙县黄梅戏剧团排演,参加徽州地区创作剧目调演,1982参加全省现代戏赴京汇报演出团在京演出,并选定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定汇报演出节目。
1984年,他创作大型喜剧《母老虎上轿》。故事描写一位十里香酒店女店主,人称“母老虎”,听惯了阿谀奉承之言,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结果自己也糊里糊涂上当受骗。由于故事揭露了虚伪的本质,讴歌了诚实的可贵,真实反映了生活的本真,充满了喜剧色彩。随后在安徽省首届戏剧节调演中,荣获剧本一等奖。198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摄为戏曲故事片,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引起热烈反响。
余治淮又陆续创作出《陶行知》《民警周克武》《远去的差距》《有凤来黟》《凤鸣宏村》等大型黄梅戏,并多次荣获安徽省委宣传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
如果说《幽兰吐芳》反映的是火热的现实生活,那么大型黄梅戏《凤鸣宏村》则标志着余治淮的创作开始由现实转向本土传统文化挖掘与弘扬。该剧取材于600年前黟县宏村古水系“总设计师”胡重的传奇人生,讲述这位徽州女子带领汪氏宗族,为改善生存环境,实施宏村水利工程,造福后代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自强自立、德容兼备,令人耳目一新的徽州女人形象。
这个 600 年前的传奇故事,成为宏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托,为宏村“申遗”立下赫赫“战功”。
就像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关注非遗保护一样,余治淮在戏曲创作风生水起之时,也把目光与精力投放在当时不被人们关注的古民居研究与保护上。
而这一干就是近30年的光景。
二
30 年的光阴岁月,出于对家乡和徽州文化的执爱,余治淮执着而热情地去拥抱那些落满岁月灰尘的徽宅大院和一件件古董。
黟县有几十个古村落,有成百上千栋明清时的古建筑。许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墙倾屋塌,破败不堪;一些村民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擅自改变百年老宅的结构,有的干脆推倒重建。长此以往,凝固着徽州文化独特风情的古村落将变得非今非古,不伦不类。
“感到自己应该竭尽所能,把古民居好好保护起来,这是个宝贝啊!而且可以讲,这些宝贝是祖宗传给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一只金饭碗。”在余治淮看来,这些承载着徽州文化的古老建筑,一旦遭到破坏,将无法恢复。
从此,余治淮奔波在古村的村头巷尾,与当地政府一道劝阻村民对古民居的破坏性改造。每到一座古村,他都要实地查看古民居现实状况,摸清古民居、古建筑的底数,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当地政府制定针对性保护措施提供参考。
余治淮先后出版了四部介绍徽州文化的专著,对黟县古村落的开发与保护提出系统性思考。在与武旭峰合著的《浅析皖南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一书中,深情地写道:“每一个古村落背后必然有一段值得我们追溯的历史,皖南村落在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浪潮冲刷之后,它所特有的人文精神已经深深根植于每个皖南人的血肉中。”
执着的情怀,辛勤地奔走,终于有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为了有效保护古村落,地方政府接连出台了 7 个规范性文件,对古民居搬迁拆除、老房屋产权变更、外地人认领保护等都作出严格规定。余治淮奔波的脚步变得坚定而自信。
三
古村落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利用与传承。当一抹霞光落在宏村斑驳的白墙黑瓦之上时,1998 年,这座千年古村保护与开发迎来了一个重大契机——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面对难得的机遇,年近花甲的余治淮作为“申遗”领导组副组长,走遍西递与宏村每一个角落,以学者的目光去发现每一处古宅、每一件老物件背后的价值,用优美的文笔描述它们所承载的厚重徽州文化。
西递是“升起风帆的船型村落”,宏村是“奇妙的牛形村落”。余治淮与余济海在《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宏村》书中,系统介绍了这两座东方古建筑包含的风水布局、风情民俗与建筑艺术特色,推介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具备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元素。”2000年,宏村和西递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和古村的巨变,让余治淮感慨万千,也让他庆幸当初自己做出的选择。
四
与余治淮交谈,感到面前坐着的不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而是学术渊博的老师,令人敬重的长者。言谈中,我们时时能感受到这位徽州文化学者对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和黟县这片土地的深情与敬意。
身为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的余治淮,现在又多了一个头衔——黟县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他说:“头衔只是一个虚名,世界文化遗产宣传、文物保护、古民居维修、文物安全等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要主动去做。”
挚爱着脚下这片土地,甘愿用一辈子的热情,为徽州文化传承、发展奉献光和热。这是一位文化守望者难以割舍的情结,更是一位文化学者令人仰慕的情怀。(姚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