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现代作家钱钟书所著的一部意蕴深刻的长 篇 小 说 ,是 近 现 代 少 见 的 展 现 城 市 风 貌 的 典 范 之作。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四段感情经历为主线,以他不断变动的工作为次线,写尽了方鸿渐在感情和工作中的犹豫和挣扎。综观他的婚姻、事业和人生,却又不忍指责,设身处地想,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当时唯一的途径,是生活的必然,方鸿渐就是我,我们都是方鸿渐。
我极喜欢这本书,读过三遍,电视剧看了两遍。第一次读它,刚上高中,被书里幽默的语言所吸引,看完只觉妙、有趣,哈哈大笑;第二次读它,正处于花样年华,只为方鸿渐的爱情伤感流泪;第三次读它,已人到中年,更多的是读出了辛酸。最突出的角色就是主人公方鸿渐,在我看来,他的一生有三重围城。
成功的人永远都是少数,当时社会只有两种人能够活得好。一种是真正大写的人,有着真才实学和高尚的节操,以模范的形象赢得社会的尊重。另一种则完全相反,深有城府,轻薄无行,通过正常人难以想象的途径取得成功。更多的人像方鸿渐这样,性格怯懦但良心未泯,这决定了他在特定时代必定拥有悲剧的人生。
赵辛楣说过,方鸿渐“是个好人”,尽管“全无用处”。他的 思 想 大 于 行 动 ,擅 长 口 若 悬 河 ,大 发 不 必 要 的 议论。他的“好”表现在对父亲的言听计从,以及报答周经理为他购买克莱登大学“博士证书”。这张文凭就像身上的伤口,他自己不敢触碰。他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这是第一层性格的围城。
经过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感情摩擦,最终,方鸿渐选择了孙柔嘉,迈入婚姻的陷阱。虽然苏文纨后来变得工于心计,但如果当初方鸿渐果断地选择她,剧情未必会这样发展。苏文纨毕竟是不折不扣的留学博士,持家的本领可能会比孙柔嘉强。
唐晓芙是一个女学生,没有被上海这个物质社会污 染 、没 有 经 历 过 男 女 情 感 风 云 。 她 的 富 于 幻 想 和“为爱而爱”的坚持并不容易存活,决定了与方鸿渐最后 不 能 在 一 起 。 唐 晓 芙 曾 严 厉 谴 责 方 鸿 渐 ,“ 方 先 生人聪明,一切逢场作戏,可是我们这种笨蛋,把你开的玩笑都得认真”“方先生的过去太丰富了!我爱的人,我 要 能 够 占 领 他 整 个 生 命 ,他 在 碰 见 我 以 前 ,没 有 过去 ,留 着 空 白 等 待 我 ”。 这 样 的 要 求 似 乎 过 高 。 但 这次的感情波折对方鸿渐是不幸也是万幸,失恋的他变得更加成熟。
孙柔嘉是方鸿渐感情生活的结束,她是最多的那类女生,长相一般,有高学历。方鸿渐是命运送她的魔盒,在结婚的时候打开,里面有各种质疑、嘲讽、计较,让他们的感情在旅途中全部消失,留下的只有误解和猜疑,婚姻生活又以悲剧画上句号。这是情感的围城。
因方鸿渐没主见,他的事业都由赵新楣安排。从上 海 到 湖 南 ,方 鸿 渐 先 是 在 银 行 工 作 ,而 后 到 三 闾 大学任教。在将要取得教授职位时,他的文凭再次受到怀 疑 ,只 能 沦 为 副 教 授 ,在 同 事 中 抬 不 起 头 。 后 来 跟同 事 关 系 恶 化 ,他 回 到 上 海 在 报 馆 资 料 室 上 班 ,工 资比孙柔嘉的低,这也是后来婚姻破裂的原因。这是事业的围城。
这三重围城不仅书中的方鸿渐有,平凡的我们都有。其实这是所有人的人生常态。我们反复进城、出城,或许城里是机遇,是枷锁,却都是成长的历程。
生活处处皆围城,人们似乎从未察觉到现实中所得所获,而是在欲望和情感的支配下,将更多的希冀寄予了未来和未知,人们在围城内外徘徊,进进出出,无所适从。而在这过程中,我们忽略了眼前最值得珍惜的精彩而丰富的生活本身,生活过得就像方鸿渐一样散漫,躲避困难,碌碌无为,最终倒在了追求欲望而不得,现实生活也一团糟的狼狈之中。把握好当下,以敬畏和感恩的心态去面对所拥有的一切,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拥 有 敢 于 挣 脱 舒适圈的精神 ,去 不 断 挑 战 和 突 破 自我,想必这才是突破围城之围的最佳选择。 (朱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