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4-05-06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读出书中苦,才有笔下甜”

    摘要:读书的意义,犹如吃过的饭,走过的路,帮助我们长成坚硬的骨头和双脚,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宁可食无肉,不可读无书。做个饱学之士于己于人都是皆大欢喜的好事。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本质区别,读书是脱俗,不

  • 春色满山园

    摘要:芙蓉湖畔,春风引路,枝叶舒展,像落了一地的细碎的诗句:凤尾竹从石景中窥视探春,紫荆花耳鬓厮磨;低头处,垂丝海棠幽香阵阵,转眸时,大朵晚樱双颊含春;细柳轻拂,风将发丝吹成十四行诗。偌大的芙蓉湖光影呢喃,

  • “五一”,为劳动者而歌

    摘要:翻开五月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小时候,有一首儿歌,因它旋律优美轻快,歌词简单上口,风靡大江南北,我常挂在嘴边:“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

  • 将军岭上的三条河

    摘要:“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每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会想起家乡的滁河干渠。因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人们多熟悉滁州,却很少有人知道合肥有一条同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出书中苦,才有笔下甜”

   期次:第8321期   作者:□袁牧

读书的意义,犹如吃过的饭,走过的路,帮助我们长成坚硬的骨头和双脚,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宁可食无肉,不可读无书。做个饱学之士于己于人都是皆大欢喜的好事。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有本质区别,读书是脱俗,不读书是庸俗;书越读越干净,不读书越活越糊涂。如果没有几分书香垫底,只靠几分金钱装潢门面,最终可能会变得俗不可耐。用诗书修炼的人是气度不凡的,也是由内而外的美丽。

“忆昔荷花时,莲子心正苦”,阅读这样的诗句,能领略到字里行间散发出的那种淡淡的心事、淡淡的忧伤、淡淡的芳香。文字本身是有气息的,有温度的,也是感性的;每一段文字展现着独特的审美趣味时,其实包含着作者的呕心沥血,甚至经受着内心被煎熬的苦楚。“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们所表达的每种思想情感都是“前人之述备矣”,要想超越古人,超越自己,何其难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如何发前人之未发之感,抒前人之未抒之情,这才是作者的慧眼独具和高明之处。

广泛阅读时,不能忽略对外国文学作品和西方哲学书籍的涉猎,这里同样有着丰富的不可或缺的营养。特别是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很纯粹,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圣贤诸子,他们的哲学观中,生命观和世界观是合而为一的,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论;不像西方哲学那样,生命观和世界观是割裂开来的,其方法主要是还原论。阅读黑格尔、康德、尼采、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伏尔泰、卢梭、培根的作品,包含着智慧的果汁,充盈着智慧的光芒,他们身上闪耀的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

读书如绣花,慢慢来,莫着急。时间是挤出来的,把时间的零碎集中起来就够用了。古人说读书“马上、厕上、枕上”,可见读书的时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除了苦读二字,没有它方。读出书中苦,才有笔下甜。肚中有货了,何愁写不出锦绣文章。

写作也会出现低潮和高潮,只要你遵从内心的牵引,永不懈怠、永不放弃,就会不断发现新的风景,打开新的境界。写作者一定要有生活历练,才能写出生活的另一面,写出别人未曾表达过的新天地。拾人牙慧和机械模仿都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写作者要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在那个独立的王国里,你可以自由地表达,尽情地展示真实的思想。坚持走自己的路,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创作的源泉就在哪里,以赤子之心,抒写人间真情。

雪小禅说过:“感谢这些年的挫折、伤害、沉淀,感谢大量的阅读和行走,它们让我生活更饱满,内心更从容,文字有了骨力。”写作是一条充满艰辛曲折的道路,常常会遇到困惑和写不下去的情形,其实这是件好事,说明视野受限制了,思路受阻碍了,需要突破原有的空间,站上更高的平台,预示着咬紧牙关挺过去,就会进入一个超越自我的新境界。这个时候可以多读经典作品和作家的创作言谈,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先贤圣哲的文化典籍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营养,从而找到破解瓶颈的妙方。写作本身就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经过刻骨铭心的阵痛,才能诞生优秀的作品。写作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苦尽甘来才能修成正果。

莫泊桑直到 40 多岁才一举成名,但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羊脂球》却是在30岁时就写成,而且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诞生在年轻时期,这就叫厚积薄发。写作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后天努力;有着极高的天赋,等于拥有一个丰富的宝藏,还需要付出艰辛劳动去挖掘。就像万米长跑一样,有着强健的体质只是实现目标的先决条件,关键还要靠奔跑的速度和持久的耐力。一个个小目标实现了,叠加起来就是通往成功的大目标。

文章不厌千回改,三分写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有时就一两句或一两段的修改,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写好后不要急于发表,先放一放,沉淀一段时间,人的思想和认知也有一个逐步酝酿和成熟的过程,待思路更加清晰、思考更加周密后再反复修改,就一定能改出精品佳作。如果长期坚持,必将大有裨益。

写作要跳出小我的圈子,始终与人民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敢于为大众发声,为时代放歌。只有一个不自欺的人,方有可能写出不欺人的文章;只有超越了一己私情的生命体悟,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价值。写作是种修行,修炼到何种境界,看自身,也看造化;唯有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才是最好的写作状态。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