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2月,我来到皖南深山里一个古老的村落——汪满田村。在璀璨的徽州文化里,我对鱼灯文化情有独钟,此次便是为一年一度的嬉鱼灯会而来。
春寒料峭,雨雪压弯了竹子,山崖边茶树遍布。驶过弯弯曲曲的山路,我们终于到达歙县溪头镇西北方向的汪满田村,彼时细雨绵绵,远山烟雾缭绕。
走过一条小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山中一泓清流穿过,两岸屋舍俨然,家家户户挂着手工鱼灯。偶尔向几户人家望去,有老人或孩子正专注地为扎好的鱼灯描绘花纹,脚下放着徽州特有的火熜。村里的老人说,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六,无论风吹雨打都会嬉鱼灯。汪满田鱼灯非遗传承人汪春燕则神秘地对我说:“今晚有14年来最大的鱼灯。”汪春燕带我来到上六家渔会参观时,几位青年正在对大鱼灯进行最后的完善。上六家渔会的“渔头”是19岁的少年汪鑫斌,今年春节刚过零点,他就放了鞭炮贴了红榜,勇夺“渔头”。沉寂多年的上六家渔会重新出山,像 14 年前一样,扎出村中最大的鱼灯——长达8.9米,需要30 位成年人抬着。大鱼灯以竹为骨,棉纸作皮,红色的鳞搭配绿色的祥云、火焰,鱼头上写有大大的“王”字,鱼腹内插了 106 支蜡烛,总共分成四段,舞起来时可谓活灵活现。而在这间漏风漏雨的瓦房里,每个人眼里都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因为他们知道,就在今晚,他们将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
巡游时,灯笼引路、火把开道、鞭炮助威、锣鼓压阵。我也有幸得了份引路人的“美差”,可以置身其中,随着他们一睹这场视听盛宴。
傍晚6点20分,夜幕降临。汪氏宗祠门口传来一声闷响,霎时锣鼓轰鸣,烟花四起,四面八方的村民随之应和。其中一位头发花白、佝偻着腰的老者舞动着双臂,忘我地击着鼓,丝毫不亚于对面的青年。大街小巷中挤满了举着各种花灯的游客,几架无人机在空中盘旋着。
距离巡游还有半小时,天空中下着雨,春燕姐给我递来雨衣和手套。上六家渔会的大鱼灯早已抬出,上百根点燃的红烛在雨夜里摇曳。望着手中那盏用红色棉纸做的灯笼,我干脆撇下雨衣,决定尽情感受。
当一声炮声在夜空中炸响时,一场狂欢开始了!我身后的众人齐力呼喊着将鱼灯抬起,就像沉睡了14年的大鱼发出一声嘶吼,近9米长的大鱼游起来了!我突然浑身是力,提着灯笼随着人潮向前涌去。一时间,所有的“大鱼”都舞动起来,一条接着一条,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地穿梭在村头巷尾。就连锣鼓喧天、烟花齐鸣也掩盖不住人们的欢呼声,山间灯火通明,身旁的河中仿佛有一条条金闪闪的鱼儿逆水而上。大鱼灯将经过每家每户,好几次拐进巷子里时,我都担心它挤不进来。这无疑是对嬉鱼灯的人们之间默契的考验,鱼头、鱼身、鱼尾需要依次配合摆动才得以成功,每次化险为夷后大伙儿都一阵欢呼。每户人家男女老少都在门口放鞭炮迎接,粉墙黛瓦间,巨大的鱼灯下,烛光映在他们脸上熠熠生辉,头顶上火树银花如星如雨。我全然忘记一切,拼尽全力地举着竹竿,渴望将写着上六家渔会的灯笼举得更高。
每当舞到柏枝园晒场的空地时,所有的鱼灯都会停留辗转。至此嬉鱼灯迎来高潮——两只鱼灯相互追逐嬉戏,恰如鱼儿在池中戏水,村里人称之为“戏水滩花”。嬉鱼灯的青年男女们斗志昂扬地呐喊着,一旁的人们助威叫好,欢声笑语响彻山谷。
在村里大街小巷嬉了两圈半后,大家都未尽兴。近 9 米长的鱼灯舞起来气势不凡,却也缺乏灵活。大伙儿又扛出小一点的鱼灯,来到一片几乎没有游客的空地时,“渔头”大喊一声,所有人都撒腿狂奔了起来。我举着灯笼,像举着某种荣耀,箭一般冲向前去,随着人群大声呼喊着,快乐、自由、充满力量。前方漆黑的天穹中烟火绽放,余音回荡。这一幕,我想我会终生难忘。在那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在群山峻岭中,人们齐心协力抬起鱼灯、举起火把,欢呼、呐喊,经历近3小时的狂欢却丝毫不觉疲惫。当人群散开时,我才发现不知何时雨已停了。
据村民描述,汪满田村嬉鱼灯已有600多年历史,传说是附近山上有一块大石壁,太阳照见时如同一面大火镜反射到村庄,引发火灾。而有鱼就有水,水能克火,嬉鱼灯由此而来。每年村民们从筹资到扎鱼灯再到嬉鱼灯,需要提前一到两个月准备,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七八岁孩童,可谓全村老幼倾尽全力。即便是远在他乡打工的村民,每年也一定会赶回来参与。
是什么理由让村民们坚持至今?仅仅是因为他们对自然心怀敬畏,为了消灾祈福、护佑村庄而将其传承至今吗?如今,村里越来越多年轻人走出大山,为何每年还是雷打不动地回来嬉鱼灯?老一辈坚守、新一代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嬉鱼灯前,我跟着春燕姐参加了一个采访,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嬉鱼灯有个环节叫‘戏水滩花’,其实是在模仿鲤鱼打子,寓意人丁兴旺、子孙延绵。同时也别有深意,一年到头,倘若两家人有矛盾误会没有解决,撞一撞、笑一笑,矛盾也就随风飘散了。我们的老祖宗是有大智慧的,他们希望我们和谐相处啊!”
从村民们畏惧山火,组织全村老少一起制作鱼灯,到抬鱼灯、嬉鱼灯时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再到如今汪满田人将扎制鱼灯的技艺传授出去。这份600多年的传承,一个“和”字贯穿始终,这是信念和信仰的传承。而我们这群来自五湖四海、互不相识的游客,深受这份热情的感染参与其中,齐心协力、欢声笑语,一同见证了汪满田人积极乐观、团结友爱的精神。
这何尝不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量?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是中国人古往今来的追求与智慧。我们也因此创造奇迹、看见希望,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2022 年,汪满田鱼灯被列入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村民的世代坚守、政府的支持保护、媒体的宣传助力,让这份藏在大山深处的浪漫与震撼被更多人看见,并为其背后的精神力量、文化底蕴所感动。我一边为它被更多人看见而高兴,一边也庆幸它还没有失去本味,许许多多像春燕姐这样的村民一直守护着这份质朴和纯粹。
我想我不会忘记那天,在徽州大山里,我曾与传承600多年的鱼灯以及那些质朴热情的人们挨得这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