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寿县留犊祠巷,燥热之中多了几分沉闷。小巷两旁密密的黛瓦灰墙,虽经百年风雨,却依然气宇轩昂地指向辽远的苍空。灿烂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荫,掉落在地,如碎金撒地,使平整光亮的青石板地面摇曳生动起来。我踏着青石板路,从小巷东头走到西头,穿过时公祠古色古香的六角形大门,犹如穿过一条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时空隧道,回到了 1800多年前时苗所处的时代。
时公祠很幽静,小巧玲珑的院落,几竿翠竹依着墙边,一丛冬青高出屋檐。三间正屋灰砖黛瓦,重檐斗拱飞角。透过墙壁上的时公纪略文字得知:时苗,字德胄,东汉钜鹿(今河北省平乡县)人,清介之士,历仕四朝,从建安年间直到曹芳时期。《三国志·魏书·常林传》称时苗少清白,为人疾恶,为政令行风靡,不事权贵,与常林、吉茂、沐并四人以清介闻名。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时苗被曹操征入丞相府为官。后来出任寿春县令。时苗套上自家的黄牛车,载着妻子、纺车及其它生活用品,千里迢迢,来到寿春上任。他经常在处理完公务后,牵上黄牛到乡下体察民情,帮助农民犁地、播种、收割、打场,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黄牛县令”。
在时苗居官时,黄牛生了一头小牛。一年后卸任时,手下人劝他把小牛带走。他却说:“小牛是吃八公山的草、饮淮河的水长大的,理应为这里的百姓所有。”乡民们扶老携幼前来相送,他们向时苗加额鞠躬,焚香献食,攀辕卧辙。时苗站立于牛车旁,向送别的众乡民躬身拱手,谦让劝止。最终时苗牵着母牛离去,留下了小牛犊。
寿春人为纪念这位清风惠政、泽被万民的好官,将当年小牛饮水处称为“留犊池”,又在牛犊栖身地建起“留犊坊”。明朝成化年间,知州赵宗在池北建祠祭祀时公,即“留犊祠”,并将祠旁的小巷称作“留犊祠巷”。自此,留犊祠巷闻名于世。
后来,时苗迁任典农中郎将,终因不满当权者专权朝政,弃官归隐,在曹芳正始年间病逝,终年70余岁。时苗死后葬在他的家乡河北平乡县太平乡小漳河之滨。当地乡亲称其墓冢为“牛令圪塔”。
“留犊归牛骇见闻,古今唯数一时君。”东汉后1000多年来,时苗留犊的故事在《三国志》《寿州志》《平乡县志》史传中均有记述,《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蒙学类读本也收录了这一历史典故。元代大画家钱选、赵孟頫均创作有《时苗留犊图》。20 世纪 70 年代,在河北邯郸出土一元代瓷枕,长44 公分、宽 17.5 公分、高 16 公分,白釉烧制。瓷枕表面手工雕刻“时苗留犊”精美图案。
近年来,安徽省寿县创作了京剧和黄梅戏《时苗留犊》,河北省平乡县创作了梆子戏《黄牛恋》、大道北丝弦《黄牛县令》。文人雅士为时公写下的赞美诗篇更是数量甚多,尤其是明代寿州主事董豫所作的《留犊池》一诗,最为深情感人:“去任无惭到任时,独留一犊饮斯池。廉名不持当时重,遗爱能令去后思。千载清风垂古史,半池明月映荒祠。停骖几度池边立,漫剔苍苔诵勒诗。”
苏轼笔下的留犊祠巷绿草丛生、黄鸟啼鸣的景色现今不见了,“留犊池”“留犊坊”和赵宗修筑的“留犊祠”也不可见了,眼前的时公祠是1990 年重新修建的。2016 年,时苗留犊被列入淮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烈日照射下的时公祠显得更加庄重肃穆,时苗去官留犊的事迹感染着每一位前来观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