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孙儿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我们一家人决定到徽杭古道游玩。
离家不远的徽杭古道,是我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三代人从老家走出大山的一条千年古道。下午三点,我们一家五口从古道入口处至岩口亭小憩后,开始沿着古道拾级而上。古道两旁,峰峦起伏,奇石纵横,峭壁千仞,孩子们不停地用手机把美景收入其中。我曾多次来徽杭古道拍摄采访,2008年,还陪同央视记者拍摄了徽杭古道的专题片。如今,我乐此不疲地当起了导游:磨盘石、将军石、望夫石、佛掌石、姐妹石、天镜石、饮马潭……每到一个景点,我都会绘声绘色地解说。不知不觉地我们就到了“徽杭锁钥”的关口。
“大鄣山高阻浙东,晴岚万丈接天空。遥遥孔道经何处?妙有丛关一曲通。”想起古人的诗句,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情油然而生。站在隘口极目远望,绩溪岭南一带的风光尽收眼底,家乡的美景让我们由衷地赞叹!当晚,我们落脚在上雪堂的逍遥山庄。昔日的小楼房,如今被建成颇具档次的农家乐,客房内空调、浴室一应俱全,里里外外干干净净。香菇、木耳、土鸡等美食品种多样,店主笑脸相迎,让我们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
山区的夏夜,空气清新,没有城市的喧嚣,一切都是那么安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兴致勃勃地讲述曾祖父与徽杭古道的一段不解情缘……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听祖母说:我曾祖父才 12 岁,就随一个本家叔叔到杭州学做生意。16 岁时,他学徒期满,一个人从徽杭古道回家。由于所带的“冷饭馃”不多,以致饥饿难耐,当他好不容易走到黄毛培附近的一幢茅房时,就晕倒了,幸好被刚出家门的一位老人救起,扶进茅草房,并给他端来了刚蒸好的菜包,他狼吞虎咽地吃下后,才慢慢地恢复过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曾祖父后来在临溪开办了“春和发南北杂货店”。生意做大后,他曾专程去徽杭古道寻找当年帮助他的老人。老人深情地说:“山里人积德行善,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能尽一点力是应该的,从来就没有想过回报。如果您有能力,能多做些修桥补路的好事,我就很高兴了!”
徽杭古道始建于唐代,千百年来,就是靠着一代代当地人的情怀和力量不断地修复完善的。曾袓父被老人的真情所深深感动,从此,他热心公益、乐善好施。“春和发南北杂货店”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他曾捐资修建徽宁驿道歙县仙茶岭至界牌岭路段,铺设石板路面 530 丈;还曾带头捐资,修复了西川村东同治五年被洪水冲毁的“西川新桥”……
善行惠及儿孙。后来,我的祖父到苏浙经商进货、父亲外出求学,走的都是徽杭古道,得到了乡亲们的许多帮助。再后来,我有幸到新闻单位工作,又多次来徽杭古道采访,结交了许多朋友,我们一家几代人都和徽杭古道有着不解的情缘。
经过一夜休整,我们一家赶在日出前到达了蓝天凹。早晨清风拂面,天色湛蓝;青草柔柔,随风摇曳。远外的山岩上,一群山羊在悠闲自得地攀爬觅食。太阳升起,映红了半个天空,徽杭古道的景色更加迷人。
儿孙们有幸赶上了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走出了大山,我真诚地祝愿他们的前程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