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是宋人徐庭筠《咏竹》的诗句。细心人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竹子向上生长,每到一定高度,就遇到一个“节”缠之束之,然后继续生长,继续缠束,终至挺拔凌云。
有人认为,竹节对竹的缠束,是适时而得宜的:适时,它不干扰竹的生长,却又有节律地出现;得宜,它给生命规范了正确的方向和形态,使竹的生长不致因恣意而偏离轨道。
而我更愿意相信,竹节的存在,是因为竹林茂密,而且森林里还同时生长着其他许多种植物,只有飞速窜高,才能为自己争得一份阳光雨露。
成语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有阳光的指引,竹子不用担心生长过程中迷失方向;拼命拔节生长,竹子也自有挺拔向上的形态而不必担心跑偏走样。
树木不能无限制地长高,因为长到一定程度后,树干便无以支撑自身重量。竹子的生长自然也无法克服地球引力的不利影响。可植物中为什么只有竹身有节呢?原因还是因为竹子窜高得最快。
为了追求一个快字,竹子甚至无奈地选择枝干空心,以便节约营养快速长高。而空心枝干比其他植物更难支撑自身重量;更何况,因为生长过快,脆弱的竹干更有不堪承受之重。这才在“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争进化中催生了天才的设计——竹节。
长得再快,也别忘记有节律地长出竹节,这是竹子的底气和实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