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去宏村,是为了欣赏水墨画卷掩映的徽派建筑。
果真不假,白墙、青瓦、马头墙、画桥,参差错落、高低有韵。一进村,就看到了弯弓形状的南湖以及穿湖而过的画桥,湖对面是 供 村 民 子 弟 读 书 的 南 湖 书院。虽然断断续续地下着雨,但并未影响游客观光的兴致,还有很多学生、画家穿着雨衣、打着雨伞,风雨不动地隔湖写生,为村庄增添了人气和热度。
眼前的宏村,取“宏广发达”之意,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以汪姓为主的家族聚居而成的村庄。它也是一座“牛形村落”,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在山前溪边的青牛。这种布局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还体现了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村口有两棵大树特别显眼,一棵是银杏,另一棵是红杨,都有数百年的树龄,村民将它们视为平安、和谐的“守护者”。以前,村中老人辞世,寿棺要绕银杏树三周,寓意高福高寿。村中居民办喜事,新娘的花轿先绕红杨树一周再出村,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
宏村的古建筑为徽派建筑,白墙青瓦分列规整,檐角飞翘,整个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想境界,使宏村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明永乐年间,宏村人的祖先在宏村上游西溪河上拦河建石坝,用石块砌成数米宽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势落差,引水入村。水圳九曲十弯,穿堂过屋,经月沼,注入南湖,再出南湖,灌农田、浇果木,重新流入西溪,最后流入村外的奇墅湖水库。
因水系发达,村里有源民桥、宏际桥、际泗桥等与外面相通,这里家家户户溪水环绕,出门即可洗涤衣物和炊具。我从小巷经过,那位走过小桥流水在家门前浣洗的女子,成为古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细雨中,走在宏村的大街小巷,烟雨已起、水墨正浓,面对此情此景,我想起美妙的音乐,想起山水田园如诗如画,仿佛看到那些穿着汉服、唐装、旗袍走过青石板雨巷的江南才子、佳人,不经意间,我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宏村的月沼、南湖、书院、祠堂、古树,像一位位长者,诉说着祖祖辈辈艰苦奋斗、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故事。这些都可以入诗、入画,抚慰凡人心。
我来的时候,正值深秋,在村外,已经收割的稻谷只剩下谷茬和稻草在秋风里静静地守候,还有一片片成熟待收的稻谷,一地金黄地散发着人间烟火的气息,吸引着游客前来欣赏,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闲暇时在村外乡间小路上走走,看看夕阳西下的壮丽,听听虫鸣鸟叫的合欢。夜晚,望着南湖月光如水,享受着村庄的安宁与美,你会感到非常惬意,仿佛时间停留在这一刻。
停停走走,我在古村遇见树人堂、承志堂、桃源居、豫和堂、敬修堂、乐叙堂……这些大宅院也曾经儿孙满堂,家风清正,兴盛一时。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古村落的宁静与和谐,欣赏到精美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艺术,还可以漫步在古村的巷道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其中以承志堂的“三雕”最为精湛,被誉为“民间故宫”。
有徽州优质笔墨纸砚的名气和人文熏陶,宏村这座古村,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石一树,都带着文化的符号和历史的回声。再回首,仿佛南湖书院还有朗朗读书声传来;汪氏宗祠还在举行着祭祖仪式,对子孙进行清廉家风教导;古戏台一年又一年对不同的人上演着不同的剧目。
宏村,这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画,被那些远道而来的画家、摄影师、游客尽情地描绘、赞叹。新来的游客满怀憧憬,踩着他们的足迹兴致勃勃地踏进古村。
我只是水墨宏村的过客,却悄悄地爱上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