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报社

2025-02-20
报刊:安徽工人日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春江水暖

    摘要:春天的消息,藏在一条江河率先扬起的前奏里。这声音很微弱,岸边一排细细的泥沙就能把它拦住,但它偏偏能传得很远,穿越车流和工厂,一路飘到高楼上,飘进人们的好梦里,并顺带着在人们的心头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春

  • 二月二,龙抬头

    摘要:二月二,龙抬头。一个充满诗意和期许的日子,似初春里的一缕微风,拂过大地,唤醒了沉睡的万物,唤起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儿时的我并不知道“龙抬头”的寓意,只听父亲念叨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一直被视

  • 春来雨水万物生

    摘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立春过后,绵密的雨水接踵而来,惠泽大地,草木发芽,万物复苏,处处春意盎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

  • 摘要:梅香映春光

  • 四季花开的池州

    摘要:因杜牧“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句,家住外地的徒儿每年早春都要来池州看杏花,他一再叮嘱我要看准花期,提前告知,万万不可错过。我笑着对他说,来池州,永远不会错过花期!在这座千年诗城,四季花事轮番上演,花是时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月二,龙抬头

   期次:第8520期   作者:□叶炎

二月二,龙抬头。一个充满诗意和期许的日子,似初春里的一缕微风,拂过大地,唤醒了沉睡的万物,唤起了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儿时的我并不知道“龙抬头”的寓意,只听父亲念叨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一直被视为祥瑞之物,呼风唤雨,是农耕社会的重要图腾。二月二,万物复苏,春耕伊始,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人们在这一天会通过各种习俗来祈求风调雨顺。

这一天,小城的南大街醒得特别早,麻石板铺就的千年老街上,平日里并不起眼的理发店渐渐热闹起来。剃头匠是个哑巴,一大早便忙着打扫店铺,生灶烧水。不一会儿,人们便鱼贯而入,排队等着,这种热闹的景象恐怕一年也就这一天。哑巴手脚麻利,十多分钟便可理完一个。他的妻子打下手,倒茶续水,洗头收银,夫妻俩累并快乐着。

王奶奶抱着孙子也来凑热闹,“我家小宝宝刚满月,今天图个吉利,给他剃胎毛!”这是老家的习俗,二月二给孩子剃胎毛,意味着长大后会前途无限,家长还要给剃头师傅包红包、送红鸡蛋呢。胎毛一般不会全剃光,剃头师傅会在小孩的脑袋后面留下一撮毛。

这一天,人们还会吃“龙食”。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扶“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平日里吃的大米饭在这一天都叫吃“龙籽”,反正都要跟龙攀上点边,寓意沾龙气,行好运。

母亲是北方人,做面食是她的拿手绝活。二月二一大早,母亲便开始揉面、剁饺子馅,忙得不亦乐乎。揉面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一大团白面在她的手上来回翻转,肆意滚动,不一会儿就变得光滑。母亲说,揉面的标准就是做到“三光”,手光、盆光、面光。此时母亲额头上已沁出细密的汗珠,却掩不住她脸上的笑意。面揉好了,上面铺一层纱布,放在一边“醒”着,便开始剁饺子馅。即便是刚过完正月,猪肉还是稀罕的,需凭票供应,只能点到为止,饺子馅以时令蔬菜为主。韭菜是姐姐刚从街上买来的,碧绿鲜嫩,香气扑鼻;荠菜则是母亲在郊外田埂上挖来的,还带着春天的气息。一家人围在一起,母亲负责擀皮,父亲和姐姐负责包饺子。我不会包,只能干些烧火添柴的活,弟弟妹妹啥都不会,围着锅台急得团团转。饺子放在簸箕里,一圈又一圈,像一串串元宝,更像一朵朵绽放的花儿。饺子皮薄馅大,咬一口满嘴清香。大家说着笑着,空气里弥漫着幸福的滋味。

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手里攥着自己扎的五彩风车。风车在春风中呼呼地转动,洒下一串串欢快的笑声。我来到三里街的河边,河水在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柳树已抽出了嫩芽,像一串串翠绿的珍珠。我俯下身,只见水里游过一尾尾小鱼,银色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烁。

不远处传来了喧闹的锣鼓声,城关镇里的舞龙队开始上街表演了。金色的龙身在阳光下翻腾,时而昂首朝天,时而俯身探地,活灵活现,在春风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一阵春风吹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带来生命的律动。仰望天际,我仿佛看见了那条巨龙,昂首在银河中畅游。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 2025 安徽工人日报社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