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抗战与争取民主相统一的理念,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基本纲领。1937 年 8 月洛川会议上,毛泽东结合敌强我弱的形势与红军实际,明确将“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钳制与消耗日军;配合友军作战(战略支队任务);保存与扩大自己”作为基本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人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建立工人组织,在团结抗日的同时与国民党顽固派灵活周旋,为争取抗战胜利贡献力量。
一、安徽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皖南事变后,在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华中局统一领导下,新四军第二、四、七师在安徽地区开展游击战,成功创建了淮南、淮北、皖江(中)三块抗日根据地,它们成为全国19个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徽工人组织的建立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安徽境内抗日根据地工人组织的主要类型
(一)淮南地区
淮南津浦路东工人抗敌协会:1940年5月1日,来安县半塔集3000名工人、群众举行“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集会游行,并成立路东工人抗敌协会。截至 1942 年 1 月,该协会拥有会员7219人,不脱产工干部389人,其中党员71人。
路东八县总工会:1943年3月,津浦路东八县(嘉山、盱眙、来安、六合、天长、高邮、东南、甘泉)总工会成立大会在天长县铜城洗家营召开。同年 8 月,津浦路东解放区总工会召开第二次工人代表大会,决定根据工人种类在区总工会和县工会内分设麻工工会、集雄工会、砻头工会等,并规定工人工资待遇标准。
路东职工联合会:1945 年 5 月 30 日,津浦路东公营厂和合作社工厂工人代表大会召开,正式成立路东职工联合会,130名来自各军需厂、印刷厂等公营工厂及各县区合作社工厂的代表参会。大会讨论并作出关于工资、学习、医药卫生、女工工作、培养新工人等问题的规定,还通过了劳动公约。
(二)淮北地区
淮北苏皖边区工人抗日救国总会:1941年5月,中共皖东北区委成立(同年8月改名为淮北苏皖边区党委)。6月,区党委召开党的活动分子大会传达开展群众工作指示、交流经验后,工人抗日救国会成立。1942 年夏,淮北苏皖边区39个区组织的抗日救国会会员达19265人。同年10月,淮北苏皖边区工人抗日救国总会成立,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工会独立领导系统。1943年1月,为适应战争环境,区党委将边区工、农、青、妇四个抗日救国会合并为淮北苏皖边区各界抗日联合救国总会,赵敏任主任委员,张维城任副主任委员。
淮北苏皖边区总工会:1943 年 8 月 20 日至 25 日,淮北苏皖边区首届工人代表大会召开,百余名来自九个县15种行业的工人代表参会。大会通过多项决议,民主选举张维城等 21 人为执行委员,正式成立淮北苏皖边区总工会,张维城任总工会主任。大会发出《告全边区工友书》,号召工友团结奋斗。在其领导下,1943 年 12 月下旬,淮北三分区邳睢铜灵成立总工会并通过相关决议。同年,淮北公营工厂发展到14家且均建立工会组织。到1945年,除陇海、津浦铁路沿线外,淮北全境解放,多县相继建立工会组织,边区总工会工作重点转向城镇和公营工厂,4月初作出《关于公营工厂工会工作的决议》。
(三)皖江(中)地区
皖江(中)工人抗敌协会:自 1938 年 7 月起,皖中地区各县先后成立工人抗敌协会。1942年秋,皖江工人抗敌协会成立,江天辉任理事长。其主要任务是组织集镇和农村的手工业者、雇工发展生产,解决军需民用,如为农民生产农具、为部队修理枪支制造武器、组织织布解决穿衣问题等,还发动工人与资方说理斗争争取增加工资。到 1945年,会员发展到五万多人,实现根据地相关人员全覆盖。
新四军七师总工会:1944 年,新四军七师兵工厂所属各单位普遍建立工会组织。9月10日,新四军七师总工会成立大会在无为召开,800多名皖江地区党政军首长、各级工会代表出席。军工部政委林立阐明成立工会意义,中共皖江区委书记曾勉号召职工团结奋斗争取抗战胜利。大会民主选举林立为师总工会理事长,张昌龙、顾祖农为理事。
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工人组织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生产发展,还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物质保障。(据《安徽工人运动史》)